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697次
根据全国270家医院的调查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过医务人员;61.48%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去世后,家属在医院内摆花圈烧纸钱设灵堂、纠集多人围攻威胁院长人身安全等事件,所以医患纠纷情势严重[1]。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工作是知识、技术、爱心的结合,因此,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一切要为患者着想,同时也要善于保护自己,杜绝事故、差错的发生[2]。笔者对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1.1 护理人员的风险: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是建立在对大量病例的直接观察和诊治的动态体会之上,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直接影响其对病症的认识和判断力,影响护理人员认知能力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身体因素、情绪因素、环境因素、患者的疾病因素等,对于少见病,护理人员能够认识的只有少数;对于罕见病,能够认识的则有凤毛麟角。 1.2 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风险:深静脉或者动静脉穿刺失败,动静脉穿刺孔渗血;导尿失败或尿量不准确;误吸、窒息;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规章制度因素;评估患者护理风险;保护性措施不到位引发的风险;压疮风险等[3]。 1.3 用药管理风险:过期药品;外观相似的药品;配伍禁忌;用药途经错误;护理人员对药品性能掌握不全;药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4 输血风险: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输血前的血液标本采集;对五项检测结果的保密;血袋标签的留存;输血医疗文书的保留;输血过程中的查对制度。
2 护理
风险事件的防范对策 2.1 必须有正确的风险意识:正视医疗护理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风险与无关的态度,正确认识医疗护理风险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方面,能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避免风险。学懂法律,依法处理医疗护理风险,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除对待医疗护理风险的一切消极情绪。 2.2 在工作中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护理文件是处理纠纷的有力证据。发生医疗纠纷唯一凭证是病历与实物;护理文件是论断是非,判明责任,医疗技术鉴定及司法鉴定的理论依据,所以要注重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不能涂改,要准时记录[4]。 2.3 输血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两名护士再次进行查对;输血前后两袋血之间需要滴注少量生理盐水,如输注库血,须认真检查库血质量;应在30 min内输完;血液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品,输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巡视,严格掌握输血速度;输完的血袋送回输血科保留24 h,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2.4 输液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合理分配药物,长期输液的患者,注意保护合理使用静脉;严防药物的配伍禁忌;确认针头已经刺入静脉内时再输入,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严格掌握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2.5 手术护理安全管理:防止接错患者,防止压疮和损伤、防止延误手术时间,防止物品清点有误、防止手术部位错位、防止电灼伤、防止用药、输血错误、防止护理教学中的差错等。 2.6 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护理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统筹风险管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定期组织质控小组分析现存护理风险的客观因素,寻找、制定、规避风险措施;定期组织护士长进行护理安全查房[5]。
3 讨论
安全隐患、差错事故对于我们来说,几率可能是1%,甚至更小,但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说,将会是100%,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可以改变一些主观因素[6]。现代管理思想,安全管理也应该贯彻预防为主,尽量避免亡羊补牢式的补救,应该从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应对的有效性角度保证安全。护理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对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营造安全文化,保证护理安全,需要全体护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关爱生命健康,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
4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49.
[2] 张爱平.护理安全现状及管理研究发展趋势[J].现代护理报,2005,25(1):61.
[3] 石一复,周郁鹤.重视临床医疗安全,妥善处理纠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3):705.
[4] 梁鼎英.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管理制度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2(11):141.
[5] 吕 芳.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8(17):31.
[6] 李家宁,宋雁兵.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
[收稿日期:2013-04-02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