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709次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1]。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不稳定性,如不及时就诊可发展至心肌梗死,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我院2012年7月~2012年11月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2年11月收治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5~80岁,病程3个月~6年,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呈被挤压状阵痛,疼痛难忍,情况表现危急。18例患者为首次发病,其余患者为不定期发作,且近2个月内胸腔剧痛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剧,发病时间延长,诱发因素变化,对硝酸类药物逐步产生抵抗。

    1.2治疗方法:按常规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皮下注射5~10 mg吗啡止痛及吸氧。含化硝酸甘油15 min内每隔5 min进行1次,继而采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掌控滴注速度直到症状缓解、血压恢复正常。及早给予β-受体阻滞剂,给予肝素和阿司匹林等抗栓治疗。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因不稳定心绞痛经常不定期发作,发作频率随病情变化逐渐增加,患者易产生恐惧感和焦躁情绪,导致心肌缺氧,严重者致心肌梗死,故护理人员应耐心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病痛的信心,适当舒缓患者情绪,告知患者保持稳定情绪的必要性,叮嘱患者及家属避免患者受刺激。

    1.3.2生活护理:病房环境应干净舒适,保持通风、干燥。患者应卧床休息,不宜活动过度,忌烟酒,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缓慢进食,减少脂肪摄入量,忌辛酸、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宜多食用蔬果。

    1.3.3临床护理: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卧床进行高流量吸氧(3~5 L/min),1~2 d后换为低流量吸氧(1~2 L/min),待病情稳定后换为间断吸氧。持续吸氧时鼻塞每天需更换1次。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时间及程度,监测血压变化、心率和心律并仔细记录心电图。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呕吐、面容惨白等状况,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使用肝素患者,观察是否出现瘀斑或出血。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生心肌梗死的前兆,如胸痛持续时间过长、心电图改变、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状况,应立即按心肌梗死进行治疗和护理。

    1.3.4术后康复指导:调节生活规律,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适宜定期运动,忌烟酒以避免疾病复发,自我诊断身体状况,服药遵医嘱妥善合理,塑造乐观心态以助早日恢复。

    1.4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无效:胸闷、气短、心绞痛发作次数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用药次数减少<50%,或静息心电图改善但达不到有效标准;有效:气短、胸痛、消心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用药次数减少50%~80%,或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075 mV,倒置的T波变浅>50%,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早搏消失,传导阻滞改善;显效:患者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或者和治疗前对比胸痛、胸闷、气短、发作次数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使用次数减少80%以上。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经治疗后均实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及临床护理等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38例患者痊愈,占76%;11例患者有效,占22%;1例患者无效,占2%;经采取有效护理后,患者病情好转的总有效率高达98%。

    3讨论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称为心绞痛[2]。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出现胸痛,随呼吸疼痛,有锥痛感、阻塞感、撕扯感等临床现象。疼痛一般持续3~15 min,严重者可疼痛达半小时以上。不稳定型心绞痛较稳定型心绞痛相比,疼痛感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发生心肌梗死概率更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与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区别在冠脉内粥样板块不稳定,激发病理改变,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减少,导致胸腔疼痛,且疼痛随发病时间逐渐增强,使患者痛苦加剧[3-4]。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使患者积极看待病情并主动配合治疗。仔细观察,患者出现新发胸痛时应排除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并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加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系统化和全面化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合理正确的配合药物治疗,使患者的心率及血压等恢复正常指标,提高了治疗与护理效果,极大减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与复发率。

    4参考文献

    [1]郝佳新,刘志辉,那昕红.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182.

    [2]孙焱玲.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6):135.

    [3]李敏.浅析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19.

    [4]高干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51.

    [收稿日期:2013-04-23编校:王丽娜]

    ↑上一篇:24小时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诊断价值研究
    ↓下一篇: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脑CTA成像效果的评价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