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发表时间:2009-05-26  浏览次数:989次

    作者:余妍欣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8岁,因咳嗽、咳痰、全身丘疹、结节伴瘙痒6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部皮肤出现绿豆大小丘疹、丘疱疹,散在分布,感瘙痒,搔抓后破溃,形成坚实丘疹、小结节及部分皮肤坏死,自觉遇热瘙痒加剧,遇冷则减轻,同时患者出现咽部发干,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以夜间为重。无发热、畏寒、午后盗汗、关节肿痛、头晕、头痛、流涕,亦无四肢乏力、咳脓痰、血痰、心慌、腹痛、腹泻等不适。曾在院外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给予多种抗生素及强的松20mg bid治疗15天无效。6个月来体重下降8kg,精神、睡眠欠佳,食欲可,于2005年6月9日到我院治疗。既往史:无肝炎、结核等特殊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同类病史。入院查体:T 36.4℃,P 78次/min,R 20次/min,BP 105/75mmHg。精神状况欠佳,双眼球结膜充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心脏、腹部无特殊。专科查体:全身散在分布绿豆大小红斑及坚实丘疹,红斑上有水疱,破后结痂,留有色素沉着及萎缩性瘢痕,以躯干及四肢伸侧为重,无明显渗出、破溃及脱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29.70×109/L,血小板17.52×109/L,中性粒细胞59.60%。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免疫IgE>12000.0u/ml。骨髓检查:粒系偏高占76.5%,嗜酸粒细胞占43%。胸部X线片示:左肺门增大,边界模糊,性质待查,双肺间质性改变,左肺内散在0.5cm左右小结节影,心影不大。肺CT:双肺间质改变,双肺内多发结节影及左上叶尖段区纤维化灶,考虑为慢性感染,右下胸膜局限性增厚。腹部B超:无异常。痰培养:少量铜绿假单胞菌混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血管周围及间质内酸性粒细胞浸润,符合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病理改变。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治疗:经地塞米松、左氧氟沙星、雷公藤多苷片、维生素C、钙剂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2周,咳嗽减轻,皮疹瘙痒减轻,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

        2  讨论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为Hardy和Amkerson(1965年)提出的一组病因不明,以血及骨髓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病症[1]。本病好发于中年男性,约10%病例为女性,儿童及老人偶尔受累[2]。该患者在我院经地塞米松、雷公藤多苷片、左克、维生素C、钙剂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2周,取得一定疗效,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该综合征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小剂量皮质类固醇与雷公藤多苷合用取得一定疗效。该综合征为系统性损害,故对该病患者应长期随访并密切观察心、肺、脑等各脏器情况。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86-687.

        2  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81-182.

          作者单位: 655000 云南曲靖,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上一篇:淋病患者自体感染患眼疾1例分析
    ↓下一篇:特殊类型花斑癣3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