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麻风病患者家属患孢子丝菌病2例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814次

    作者:展昭荣,付衍振 【关键词】  麻风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引起的慢性深部霉菌病,临床报道较多,但麻风病患者家属患此病报道较少,笔者在工作中遇到2例,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68岁,农民。自述右上肢前臂伸侧出现小疙瘩,逐渐增大,顶端出现脓疱,继之自行破溃,流出血性脓液,结痂不脱落,并向上扩展,6个月先后生长数个,无明显自觉症状。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右上肢伸侧腕背至肘部可见8个呈线状排列的暗红色结节,直径约0.5~1.5cm,表面覆血性脓痂,伴少量脓液。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取脓液和病变组织培养,1周后长出粘韧,带有皱褶的灰黑色菌落;镜下可见细长的分枝分格菌丝,分生孢子柄上有簇集的梨形小分生孢子。组织病理:皮损处棘层呈疣状增生,基底破溃,真皮血管周围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HE,PAS染色均未找到菌孢子。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口服10%碘化钾10ml,每日3次,外涂2.5%碘酊,5%鱼石脂,酮康唑软膏,4周后皮损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

        例2,男,10岁。右上肢出现黄豆大小丘疹,继之破溃,流稀薄脓液,表面结痂,皮损不断向上扩展,不痛不痒2个月余。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右上肢桡侧至肘部可见1.0cm大暗红色肉芽肿样溃疡,上有褐色污痂,除去痂有少许脓液呈点状流出,大小结痂6个,圆形或椭圆形,带状排列。取脓性分泌物培养证实为孢子丝菌病。病理: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经10%碘化钾口服,3%硼酸液湿敷,特比奈芬软膏治疗,1个月后结节全部消失。

        2 讨论

        2例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均发生在多菌型麻风病人家中,与麻风病人共同生活,接触密切,麻风病人家属是否易患孢子丝菌病,有待进一步研究。孢子丝菌病,为双相性真菌,形态多样,生活力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土壤及植物的腐生菌,在昆虫中,如:蝇、黄蜂及蚊等有检获本菌的报道。故人类可能因昆虫叮咬或蛰伤而感染 [1] ,鼠咬后也可继发孢子丝菌感染,与人类相互传播问题,有母子二人因密切接触而发病;托儿所保育员与患孢子丝菌病儿童接触而发生相似皮损。外伤易造成孢子丝菌入侵而引起感染,研究证实,孢子丝菌有直接传播的可能性,无论皮肤有无外伤,均产生孢子丝菌病灶。本文2例均无外伤和直接接触的因素。有资料提示,老年及儿童似乎更易感染孢子丝菌病,本文2例从年龄组上符合这一发病规律。本病临床皮损形态多样,有结节。浸润斑块、疣状增生、肉芽肿、脓肿、溃疡、丘疹结痂等,多分布面部及四肢。应与皮肤结核、化脓性肉芽肿、虫咬性皮炎继发感染等鉴别 [2] 。Hull最早用疗霉舒治疗5例淋巴管型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在8~37周内成功治愈 [3] ,斯皮仁诺在临床可适当选用。本病经恰当治疗数周后可痊愈,预后较好,极少数愈后复发。

        参考文献

        1 万沐芳,陈映玲.儿童孢子丝菌病(附7例报道).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24(3):161.

        2 张国军,刘风荣,董轶莅.孢子丝菌病76例临床与误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5):294.

        3 何勤,凌淑清,李冠群,等.特比奈芬治疗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5):318. 

        作者单位:250400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皮肤病防治所

    ↑上一篇:晚发系统性红斑狼疮10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解毒散瘀汤治疗带状疱疹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