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先天性梅毒6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759次

    作者:杨祖钦 林振浪 刘春梅    作者单位:325027 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 【关键词】  先天性梅  先天性梅毒亦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致胎儿先天性感染所致。现将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的先天性梅毒6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胎龄28~37周13例,37~42周45例,>42周2例;入院时龄<24h 8例,1~7d 32例,8~28d 20例;出生时体重1430~4120g。在本院出生患儿42例,外院出生18例。所有在本院出生的42例新生儿母亲产时血RPR均呈阳性,滴度1:1~1:64,新生儿血TPPA均(+)。所有病例均采集患儿血清和脑脊液标本。

      1.2  临床特点

      肝脏肿大42例,伴有肝损害31例,伴有病理性黄疸20例;白细胞升高38例;脾脏肿大25例;肢端、掌趾脱皮、皮肤斑丘疹30例;口周肛周皲裂8例;鼻腔脓血涕3例;血小板减少5例;肾功能损害11例;发热9例;腹胀、出血4例;心脏杂音5例;硬肿、水肿3例;低体温3例;并发神经梅毒6例(抽搐1例);肺炎10例,贫血15例,TORCH感染、低血糖各4例,败血症2例;两肺闻及湿音、进行性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确诊为新生儿透明膜病2例,高血糖1例。无临床症状5例。患儿母亲有自然流产史3例,死胎史2例。60例均行四肢长骨X线摄片,3例异常,表现为四肢长骨层状骨膜增生、骨干小片状骨质破坏。

      1.3  治疗

      青霉素钠针:5万U/(kg·次),静脉滴注,1次/12h,7d后改为5万U/(kg·次),静脉滴注,1次/8h,总疗程14d,如合并神经梅毒则总疗程3周[1]。对合并细菌感染病情严重者加用头孢菌素第二代或第三代,按100mg/(kg·d)静脉滴注,1次/d或1次/12h,疗程10~14d。对症治疗:积极治疗高胆红素血症,1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予急诊换血治疗。

      2  结果

      2.1  梅毒血清学检查

      60例患儿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均呈阳性反应,血清RPR滴度1:1~1:64;60例患儿母亲中55例RPR和TPPA均呈阳性反应。在本院出生患儿的母亲42例,在分娩前TPPA均阳性;外院患儿母亲13例RPR和TPPA均阳性反应,另5例患儿母亲拒绝检验;60例患儿父亲44例RPR和TPPA均阳性,16例拒查。CSF-RPR阳性6例(1:1~1:8),此6例CSF-TPPA亦均阳性,同时脑脊液常规检查均异常,表现为蛋白增高(PRO>1800mg/L),CSF中白细胞>15×106/L。所有病例HIV抗体均阴性。

      2.2  转归

      治疗后,临床症状、肝肾功能恢复正常、贫血纠正、血小板恢复正常,皮疹痊愈30例,2例因病情重自动出院,1例为早产极低体重儿、NRDS,家长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血RPR于青霉素治疗14d出院时复查,阴转率91.23%(52/57),另外5例仍阳性,其中2例家属同意在本科继续治疗,另外3例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出院后均嘱其2、3、6、9、12、18个月回本院门诊复查,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头颅B超、血RPR(3个月1次)。复诊资料完整28例,血RPR于3、6、12个月阴性率分别为96.43%、100%、100%,大部分生长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

      3  讨论       皮肤损害是早期先天梅毒的重要体征,本组中30例(50%)特征性表现为掌跖部位铜红色斑疹、口周肛周皲裂、鼻腔脓血涕、多发脓疱疹。肺部感染和肝脾肿大是仅次于皮疹的体征。辅助检查可发现低蛋白血症、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受累。本组5例(8.33 %)患儿出生时无异常,仅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可累及多脏器,其皮疹易与尿布皮炎、皮肤念珠菌病、大疱表皮松解症相混淆,而无皮疹的患儿出现喂养及呼吸困难、黄疸、肝脾肿大等表现又易误诊为肺炎、败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常见病。可见新生儿期诊断先天性梅毒较为困难,这是由于: 只有一部分先天性梅毒儿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母血梅毒螺旋体IgG抗体可经胎盘到胎儿,不能作为单独确诊依据;诊断上缺乏金标准。活体组织梅毒螺旋体检查虽方法可靠,但标本不易收集,灵敏度低,难以推广,故常需根据临床、X线检查以及血清学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2]。本组病例入院时20例患儿的父母亲隐瞒或不知自己有梅毒病史。患儿入院时初诊为“败血症”、“肺炎”、“新生儿感染”居多,入院后检查发现RPR 阳性,再查TPPA 确诊。对所有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均应腰椎穿刺做脑脊液检查,以确定是否有神经梅毒,以选定治疗、随访方案。本组60例中,3 例家属拒做腰穿检查、 2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共6例未做腰穿,其余54例做腰穿的患儿,诊断神经梅毒6例。

    一般认为,16孕周前螺旋体被胎盘绒毛膜的郎罕层阻断较难进入胎儿体内,16孕周后郎罕层逐渐萎缩,胎儿易被感染[3]。先天性梅毒死亡原因中早产为首要原因,尤其多见于胎龄<30周、出生体重<2kg的早产儿[4]。在妊娠16周以前得到充分治疗,几乎可以完全预防先天性梅毒发生;妊娠20~24周开始充分治疗,可能治愈胎儿梅毒,但不能达到出生患儿绝对无先天性梅毒;妊娠晚期才开始治疗,将有相当数量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5]。在孕期接受治疗,娩出婴儿的感染率为2.2%,未治疗者婴儿的感染率为38%[6]。本组患儿早产13例(占21.67%),胎龄28周1例,31周3例,33周4例,34周2例,≥36周晚期早产儿3例,其中28周、31周出生早产儿临床症状较重(28周患儿并NRDS放弃治疗死亡)。胎龄越小,临床症状也越重,这与有关报道相符合。本组病例采用青霉素治疗,治愈52 例,血清学治愈率91.23%,对所有患儿经正规治疗出院后嘱其在3个月内每个月随访1次,12个月后每6个月随访1次,共1~2年,观察临床表现及血清RPR 滴度下降情况,正规治疗后RPR应在1~2年转阴。若1岁时滴度仍持续升高未转阴,提示感染持续或者复发,应再次进行正规驱梅治疗。脑脊液不正常者应每6个月复查1次,直至正常,若2岁仍持续异常,应考虑重新治疗。       对不明原因的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病理性黄疸、肝脾大、不明原因的脐部大出血和不明原因抽搐昏迷,结合皮疹、母亲有自然流产史或死胎史等均应考虑先天性梅毒的可能,及时行相关检查[7]。早期梅毒若及时治疗,疗效好,预后佳,而晚期先天性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虽可治愈,但遗留的骨骼、神经系统和眼部等损害可持续终生。所以建立完善的梅毒血清学检测十分重要,特别是开展对孕妇和流动人口密集地区的育龄妇女的监测。对于产前RPR常规筛查,建议在孕早期、孕28周和产时进行三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编. 先天性梅毒.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6~167.

      2 贝斐,孙建华,黄萍. 母梅毒之新生儿13例临床分析.新生儿科杂志,2004,19(1):7~9.

      3 陈超.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防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4):202~204.

      4 Frank D, Duke T. Congenital syphilis at goroka base hospital:incidence,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PNG Med J,2000,43(1-2):121~126.

      5 樊尚荣,董 悦.先天性梅毒.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9,2(1):61~62.

      6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编. 实用新生儿学.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59~362.

      7 黄贤巧,李绍锦.先天性梅毒16例临床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5,7(8):833.

    ↑上一篇:电离子加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下一篇:带状疱疹病人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