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716次

      回顾以往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后发现: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2]。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实践过程中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的临床实际效果,从而为相关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笔者选择2009年1 月~2012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42~77岁,平均(65.13±5.11)岁。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2~76岁,平均(64.55±4.16)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5~77 岁,平均(66.07±6.9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天普洛欣5 0 万U, 静脉滴注, 1次/d,连用3 d。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配500 m1静脉滴注,1次/d,共14 d[3]。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情况[4]。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情况比较结果如下: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得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的变化情况上分析,治疗组患者治疗第7天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就得到了显著地改善,而对照组这一现象则出现在治疗后的第14 天。详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上,急性脑梗死往往发病较为突然,并发症较多,在很大程度上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由此可见,针对急性脑梗死的相关临床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5]。回顾以往临床上关于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结果后[6],笔者认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较大的临床比较优势。患者实施治疗后不仅临床效果显著,相关的临床症状改善也较为迅速。从本文的比较数据结果上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同类研究结果趋于一致:两组患者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情况比较结果如下: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得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 天时,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详细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比较优势,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迅速,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靠选择。

    4 参考文献

    [1] 孙艳霞,李世学,张亚莉.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频发 TIA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33(10):1538.

    [2] 赵永军.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J].当代医学,2012,31(1):118.

    [3] 冯文清,张孝良,吴保鑫.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32(1):43.

    [4] 吴秀民,谢文丽,赵秉坤,等.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1,32(1):75.

    [5] 刘 诚.小剂量尿激酶并参芎注射液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观察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7(1):49. [6] 王 鹏.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32(4):415.

    [收稿日期:2013-06-26 编校:苏建东]

    ↑上一篇:稳心颗粒合并比索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效果
    ↓下一篇:心血管门诊诊室内增设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