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763次

    作者:喻楠,王建军,闫凤琴 

      摘要:为总结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对2001~2005年收治的32例SSSS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5个月;上呼吸道感染、脓疱疮,眼、耳等炎症与其发病有一定的关系;皮肤松解控制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比较抗生素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明显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提示早期足量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在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快速有效抑制表皮松解毒素对颗粒层的松解作用,控制皮肤松解,缓解疼痛,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一种由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表皮松解毒素,造成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大片表皮剥脱呈烫伤样外观为特征的严重感染性皮肤病。该病好发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近年来该病有上升趋势,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2001~2005年来我科收治的32例SSSS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我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发病年龄35个月,其中出生3d 1例,6个月~1岁4例,~2岁7例,~3岁8例,~4岁6例,~5岁4例,7岁以上2例。农村居住者24例。23例患儿起病前无服药史,9例患儿因有发热或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使用解热、止咳或抗生素类药物而被院外误诊为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1.2 临床表现

      25例患儿发病前1~3d有前驱症状或其他疾患,其中流涕、咽痛、咳嗽、发热16例,起疹前患有颜面脓疱疮3例,眼睑、结膜炎症2例,患有外耳道、中耳炎症2例,虫咬性皮炎继发感染2例;2例患儿有与其他患有脓疱疮患者接触史;5例患儿无明确诱因。

      28例患儿就诊时有发热,体温375~405℃;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其中出现烫伤样外观伴表皮松解30例,占938%;Nikolsky征阳性30例,占938%;口周特征性放射状皲裂28例,占875%;眼部充血及脓性分泌物20例,占625%;32例均有明显触痛,达100%;2例未发生烫伤样外观,Nikolsky征阴性,但口周具有诊断意义的放射状皲裂存在,全身弥漫发红,疼痛明显。

      13 实验室检查

      20例患者白细胞升高,占625%;12例患儿在体温大于39℃时,行血培养,11例培养阴性,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为83%;疱液细菌培养15例,均为阴性;眼部、鼻周、外耳道脓性分泌物及颜面脓疱细菌培养12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1例,培养阴性5例,总阳性率583%。

      14 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全身泛发性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Nikolsky征阳性,大片表皮剥脱,呈烫伤样外观,在口周、眼周特征性放射状皲裂,触痛明显,无黏膜损害。

      15 治疗

      早期足量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32例患儿选用头孢拉定18例,头孢呋辛钠8例,阿齐霉素6例,均静脉给药;其中20例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给予小剂量地塞米松〔025mg/(kg?d)〕,根据表皮剥脱控制程度及疼痛减轻情况进行减量,待表皮剥脱控制、疼痛消失后可停用激素。患儿同时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及VitB、VitC等。

      裸露的创面按Ⅱ度烧伤创面处理,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有渗出给予1%~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感染部位莫匹罗星(百多邦)软膏外用;有眼睑四周皮肤损害者特别注意眼部的护理,入睡前给予红霉素、金霉素眼药膏涂眼。

        16 结果

      32例SSSS患儿均治愈,治愈率100%,住院时间3~12d,平均7d。皮肤松解控制时间与疼痛消失时间的比较[1]见表1。20例抗生素加用地塞米松治疗,8例皮肤松解3d得到有效控制,占40%,5d达到控制高峰,共计19例患者得到控制,占95%,7d皮肤松解100%得到控制;而12例抗生素组5d仅2例皮肤松解得到控制,占167%,7d共有8例控制,占667%,两组7d皮肤松解控制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四格表确切概率法),P=00138,有统计学差异。加地塞米松治疗,疼痛3d开始消失,5d消退高峰,7d完全消失;而抗生素治疗组7d只有6例疼痛消失,两组7d疼痛消失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四格表确切概率法),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表1 SSSS综合征两种治疗方案效果比较(略)

      2 讨论

      SSSS综合征是一种重症感染性疾病,亦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致病菌为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71型),其产生可溶性表皮松解毒素,作用于桥粒或作为超抗原引起表皮颗粒层分离,导致皮肤松解[2~4]。本病在新生儿和幼儿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本组32例患者均为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小的3d,最大7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5个月。有报道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得患儿血清中缺乏表皮松解抗体,而正常人及恢复期患者血清中则存在这种抗体,由此认为婴幼儿患者高发可能因产生抗体的能力不足及接触葡萄球菌时间短尚不能为足够的抗体所保护[3]。

      本病的促发因素不明,可能与早产、手术、新生儿发育不良、产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有关[4]。我们收治的32例患儿中25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颜面脓疱疮,眼睑、结膜炎,外耳道、中耳炎症,虫咬性皮炎继发感染史,2例有与脓疱疮患者接触史,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因素与SSSS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本病表现表皮坏死松解,常易误诊为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我科收治的9例患儿在出疹前曾使用解热、止咳或抗生素类药物,而被院外误诊为TEN,我们诊断主要根据该患儿是否有明确感染史或是否具有典型的SSSS的临床特点,仔细排查出疹前使用的药物后确诊SSSS综合征。SSSS综合征的治疗宜早期使用足量对金葡菌有效的抗生素,清除体内金葡菌感染病灶,制止表皮松解毒素的产生。我们对32例患者26例选择了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拉定18例,头孢呋辛钠8例),6例因有青霉素过敏史或疑似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选择阿齐霉素,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对于是否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本病目前仍存在众多争议。我们总结32例治疗的结果显示,抗生素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同时使用组比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可明显缩短病程,皮肤松解控制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平均缩短5~7d,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在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有效抑制表皮松解毒素对颗粒层的松解作用,控制皮肤松解,缓解疼痛,既可缩短病程,又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但要注意在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剂量,病情控制后及时减量或停药。切记在无敏感抗生素使用的情况下,不能单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以及皮肤创面的护理。SSSS综合征在儿童的病死率为3%~4%[5],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我科收治的32例SSSS患儿均痊愈出院,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治愈率达100%。

      参考文献:

      [1]张德春,武艺.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345

      [2]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8-339

      [3]王侠生.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45-246

      [4]樊翌明,吴志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28:22-24

        [5]Ladhani S,Evans RW.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J].Arch Dis Child,1998,78(1):85-88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银川750004)

    ↑上一篇:左旋咪唑搽剂联合干扰素对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妊娠合并麻疹18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