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浅谈心理治疗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3-18  浏览次数:713次

        作者:耿俊秀 曹兰芝     【关键词】  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患者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复杂的社会人。皮肤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根据皮肤损害或相应的症状与体征外,还应进行心理、社会因素的分析。因此,治疗不能仅仅停留于药物、手术等传统治疗方法上,还要高度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所谓心理治疗是指用医学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语(包括语义和语音)、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影响,或是通过相应的仪器及环境来改变患者的感觉、认识、情绪、性格、态度及行为,使患者增强信心,消除紧张,达到促进患者的代偿,调节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以皮肤科为例,探讨心理治疗在临床中应用的意义,积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排除和避免发病的诱导因素,帮助患者能够客观的看待疾病,认识自己。心理治疗在临床中的运用,有助于非心理治疗的巩固和患者的康复。现就此议题浅谈如下。

        1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皮肤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如高兴时,面色红润,害羞时面红耳赤,恐惧时面色苍白,情绪波动时还会诱发某些皮肤病,杨慧兰在关于广州地区黄褐斑发病因素的调查中报道,长期(超过半年以上)情绪不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2] ,所以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医务人员接待要热情、积极的为患者排忧解难,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就医环境,认真听取患者讲述病情,仔细检查皮肤损害部位,帮助患者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对患者的心情给予支持、安慰和鼓励。尽可能的满足其心理要求,消除患者自身对疾病的忧虑,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2 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排除和避免发病的诱导因素

        对患者要有同情心,语言要具有保护性。做思想工作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笔者对来皮肤科进行脱敏治疗的147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心理支持在需求率中占97%以上,从中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信任率,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和勇气,避免其心理及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医务人员要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出治疗的具体措施,嘱咐其药物的用法,同时告之患者如何进行调养。对于一些发生在颜面部或经常暴露在体表的疾患,要使患者自身认识到皮肤疾病具有很顽固、易复发的特点,治疗上不能操之过急,按时复诊。对期望值特别高的患者要客观地做好解释工作,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对治疗方案能够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病因与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重视与患者的双向沟通,对于疾病本身给予患者必要的说明,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危害,病情发展与情绪因素的关系,认识到心理因素又是影响患者疾病康复的原因之一 [3] 。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减少社会性刺激,改善患者情绪,同患者家属交流,介绍一些攻克该疾病的资料,调动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积极性,引导患者往好的方面想,减少患者的精神折磨,并告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治愈或控制的,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总之,一个患者只有在稳定的思想情绪和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接受其它治疗。心理治疗在临床中的运用,为患者与医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但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疾病的不同病程中各有所侧重。有待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95.

        2 杨慧兰.广州地区黄褐斑有关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89.

        3 张德.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2.

     

     

    ↑上一篇:性传播疾病患者心理的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篇:漂唇术致唇部疱疹的预防及护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