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小儿头面部血管瘤137例早期治疗

    发表时间:2010-04-14  浏览次数:593次

      作者:陈荣龙  作者单位: 612560 四川仁寿,仁寿县人民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小儿

      近年来,我科对数百例3岁以下小儿头面部血管瘤进行早期冷冻与药物注射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将随诊的137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近期血管瘤发展较快的患儿为治疗对象。137例患者,男59例,女78例,年龄未满1个月5例,1~6个月78例,6个月~1岁37例,1~2岁11例,2~3岁6例。出生时就发现头部血管瘤皮损者106例,占总数77.4%。血管瘤类型:鲜红斑痣27例,毛细血管瘤72例,海绵状血管瘤38例。皮损发生于头顶枕部35例,面额、颊、唇部73例,耳颈部29例,面积最大为3.5cm×3cm,最小为0.5cm×0.5cm,皮损共174处。

      1.2 治疗方法

      1.2.1 液氮冷冻法 用冷冻喷射器,将液氮喷射于瘤体表面,持续10~30s,或用制冷的液氮器冻头在瘤体表面加压冷冻10~20s,两种方法均使血管瘤呈现苍白色,然后待其自然复温后重复冻融1~2次,术后注意保护冷冻创面,预防感染,2~3周后复诊,未愈者重复此法。

      1.2.2 药物注射法 利多卡因(5ml∶0.1g)与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5ml∶0.125g)按1∶1混合,皮损局部消毒后,针头自瘤体边缘向中心刺入,边进针边抽吸,未见回血后缓缓推注药液,使瘤体表面隆起呈微苍白时止,对小血管瘤1次注射,对较大者采用多部位或分区分次注射,每次用药1~3ml,2~3周1次。

      我们对鲜红斑痣,一般采用液氮冷冻法,对毛细血管瘤采用药物注射法,对混合性血管瘤则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即注射药物后再行冷冻法。

      1.3 治疗标准 痊愈:血管瘤完全消失,皮损仅留色素改变;显效:血管瘤变平,面积缩小60%以上;有效:血管瘤变小,面积缩小30%以上;无效:血管瘤无明显变化,面积缩小30%以下。

      2 结果

      137例患儿,治愈12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90.5%,总有效率98.5%,其中以毛细血管瘤治疗效果最好,72列全部治愈,2例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无效。所有治愈病例,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其中7例愈后有轻度浅表瘢痕,系冷冻后皮损感染所致,8例有轻度色素减退,2例在注射药物后皮肤出现轻度凹陷,2~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

      3 讨论

      皮肤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1]。有部分学者认为50%~70%的血管瘤在小儿7岁前可自行消退,故不主张积极治疗。我们则认为,血管瘤发生于面部常影响容貌或造成某些生理功能障碍,且目前还没有预测血管瘤是否能消退的准确办法,盲目等待有可能会造成难以控制的不良后果,因此我们主张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对出生后瘤体生长慢,只随身体增长而长大者,可密切追踪观察,对瘤体增长快,特别是影响面容或可能造成功能障碍的血管瘤,则应早期治疗。通过本组病例发现137例头面部血管瘤患儿60.6%是在出生后6个月中接受治疗的,结果疗效最佳,皮损受累也较轻,及早地避免了美容缺陷和面部畸形的不良后果。

      本疗法中,冷冻是利用低温使血管瘤组织造成相当Ⅱ度冻伤,从而使血管瘤细胞坏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此法对瘤体表浅、面积较小的血管瘤较好,其缺点是适应范围小,术后易感染形成浅表瘢痕及色素改变。局部注射泼尼松龙,对增长的血管瘤组织有明显抑制作用,能达到缩小瘤体直至消退的目的,其副作用可造成体内物质代谢紊乱,诱发或加重感染等并发症,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患有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患儿应停止使用。我们根据血管瘤不同类型,结合治疗方法的不同特点,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配合治疗,起到了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协调作用,故疗效满意,副作用小。

      【参考文献】

      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556.

     

    ↑上一篇:疣净汤用于防治尖锐湿疣激光治疗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痤疮与毛囊虫、糠秕孢子菌的相关性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