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0-07-06  浏览次数:568次

      作者:吴晓琰, 顾明亚, 蔡萍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南通 226001)

      【摘要】 目的:探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美国HOYA-ConBio公司生产的Medlite C6Q开关Nd∶YAG激光美肤系统,波长1064 nm,光斑6~8 mm,能量2.3~3.5 J/cm2,每周1次,共10~15次,治疗黄褐斑32例,完成治疗后判断疗效。基本治愈5例(15.6%),显效17例(53.1%),好转9例(28.1%),无效1例(3.1%),前两者之和为总有效率,达68.7%。结论:Q-开关Nd∶YAG激光是治疗黄褐斑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黄褐斑;Q-开关Nd∶YAG激光;色斑减退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黄褐色斑片,常呈对称性蝴蝶状分布,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病因尚不清楚。通常采用外用脱色剂如氢醌霜、熊果苷霜,外用维A酸凝胶,口服或静脉用维生素C,或者辅以中药面膜治疗[1-2],但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我科自2007年12月~2009年2月对32例黄褐斑患者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激光医学中心,共32例,诊断标准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拟定的黄褐斑的诊断和疗效标准。其中女30例,男2例,年龄30~48岁,平均38.4岁,其中1例合并雀斑,2例合并颧部褐青色斑。

      1.2 方法

      1.2.1 治疗前准备 (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脏疾病和心理障碍,治疗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并对患者面部治疗区域拍照,建立详细的治疗档案;(2)以温水清洗患者面部;(3)医师和患者均佩戴好防护眼睛。

      1.2.2 治疗参数选择 我们采用美国HOYA-ConBio公司生产的Medlite C6Q开关Nd∶YAG激光美肤系统,波长1064 nm,频率10 Hz,光斑6~8 mm,能量2.3~3.5 J/cm2,每周1次,共10~15次,根据患者肤色、皮损颜色,治疗次数、部位,调整治疗参数。一般肤色越深能量越低,密度越小;肤色越浅能量越高,密度越高。

      1.2.3 治疗过程 治疗时手持治疗头,与皮肤间距4~5 cm,呈90°角垂直于皮肤表面,以均匀的速度往返平行扫射,一般扫射全脸2~3次。对于色素较深的部位,可以适当增加扫射次数。治疗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皮肤的即刻反应进行调整,以治疗后皮肤轻度潮红为治疗终点,如出现点状渗血,则表明局部能量偏大。如患者皮肤较为敏感,无法耐受治疗时的针刺感,以6 mm光斑最小能量治疗时,仍反应过度,可改用8 mm光斑的较小能量来适应,适应后可再逐渐以6 mm光斑能量来治疗。治疗后可适当冰敷10~20分钟,1周治疗1次,总疗程在10~15次。在治疗期间,禁止使用其他祛斑美白化妆品,但可使用保湿防晒产品,避免日晒。

      1.3 疗效判定 基本治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与显效的总和。总治疗完成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询问患者满意度,分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

      2 结 果

      2.1 疗效 32例患者中25例患者在治疗6次后开始色素减退,6例患者在治疗8次后色素开始减退。有6例患者在完成了10次治疗后,追加进行了5次治疗,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色素减退效果增加。在完成所有治疗后,基本治愈5例(15.6%),显效17例(53.1%),好转9例(28.1%),无效1例(3.1%),前两者之和为总有效率,达68.7%。无效1例患者系从事户外工作,没有进行很好的防晒。1月后电话回访患者满意度为:很不满意0例,不满意1例(3.1%),一般7例(21.9%),满意17例(53.1%),非常满意7例(21.9%)。

      2.2 不良反应 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呈现出潮红,自觉灼热感,冰敷10~20 min后逐渐消退。2例治疗次数为15次的患者出现顽固性点状色素减退斑。

      3 讨 论

      黄褐斑亦称肝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病因不明,因多见于女性,目前认为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内分泌紊乱、某些药物、化妆品、遗传、微量元素及紫外线等因素相关[2]。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分布于面颊部、额部、眉部、上唇等颜面部皮肤,淡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形状不规则,无自觉症状。病理中主要表现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过去对于此病无满意的疗法[4]。

      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治疗仪问世以来,激光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4年,提出了选择性光热作用[5],即透入到皮肤的激光波长为理想的靶目标优先的吸收,激光的照射时间短于或等同于靶目标的冷却时间(热驰豫时间),达到引起靶目标损伤温度的能量密度,当满足以上3个条件时,便可以对数以万计的靶目标选择性损伤。

      Q-开关Nd︰YAG激光,其产生激光的介质为掺钕钇铝石榴石,波长为1064 nm,在皮肤中的主要色基,即靶目标为黑色素和血液。Q-开关是一种光电元件,产生只有几纳秒的脉宽,这些脉冲时间被设计在黑色素估计的热驰豫时间内(0.5~1微秒)[4]。激光的能量在短时间内以脉冲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能量密度很高的脉冲光。当此激光照射病变部位皮肤时,能被病变部位黑色素颗粒选择性吸收,黑色素颗粒迅速膨胀、破裂,瞬间“爆破”,形成小碎片,继而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达到治疗目的。

      我们采取Q-开关Nd∶YAG激光美肤系统,波长1064 nm,光斑6~8 mm,能量2.3~3.5 J/cm2,每周一次,共10~15次,治疗黄褐斑3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患者色斑明显减淡、消退,未出现色素沉着、瘢痕等并发症,而且患者皮肤变得光滑、细腻、毛孔缩小,肤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中注意事项:(1)单次剂量不宜过大,治疗次数不宜过多,一般6 mm光斑不要超过3.5 J/cm2,总治疗次数不要超过20次,否则发生色素减退的风险会随之增加;(2)治疗10次后,建议治疗间隔延长至3~4周,巩固疗效,同时降低色素减退发生地风险;(3)对于肤色较深的患者,起始剂量从低能量开始,逐渐增加,并告知患者,短期内有色斑加深的风险;(4)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叮嘱患者加强防晒,使用防晒指数30以上的防晒霜。当然黄褐斑的病因复杂,在激光治疗的同时可以针对各种病因进行调理;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者同时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酗酒,心情舒畅。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综合治黄褐斑37例效果观察[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20(4):413-413.

      [2] 徐怀玉,程鹦茹.中药内服及薰蒸喷雾治黄褐斑[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554-554.

      [3] 何黎, 刘玮, 主编. 皮肤美容学[M]. 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8-389.

      [4] 赵辨, 主编. 临床皮肤科学[M]. 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4-1035.

      [5] 卢忠, 主编. 皮肤激光医学与美容[M]. 1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2.

      [6] 周展超, 主译. 激光与光—美容皮肤科实用技术(上册)[M]. 1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8.

    ↑上一篇:异维A酸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及维A酸软膏治疗扁平疣11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朗格汉斯细胞在多形日光疹皮损中的表达及超微结构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