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寄生虫病妄想3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24  浏览次数:570次

      作者:禚炬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医院皮肤科 257200

      【关键词】 寄生虫病妄想症; 皮肤瘙痒;疑病性精神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例1.女45岁,1年前出现外阴皮肤瘙痒及虫爬感,并渐发展至面部,为找“小虫子”曾在妇产科多次行妇科检查及分泌物涂片化验,无异常,并自用多种“消毒液、止痒剂、妇科药物”清洗无效,于2005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神志清楚,焦虑面容,称自已外阴及面部有“小虫子”,要求医生仔细为其检查。查体:面部、躯干、外阴皆无原发皮疹,妇科查体无明显异常。仔细询问病史,患者诉其丈夫1年前去逝,但之后去逝丈夫的灵魂常于夜间回家中,自已和“丈夫”报平安后,他也才会离开。导致其常常失眠、精神紧张。例2.男,52岁,半年前因全身起皮疹,伴瘙痒,在我科诊为“疥疮”,应用“硫磺软膏”等药物,皮疹消退。但之后出现全身皮肤游走性虫爬感,认为疥虫还没杀死,反复清洗内衣、裤、被褥,并用“消毒液浸泡”,在外间断应用“硫磺软膏、酒精、消毒液”无良效。多次来我科要求医生取皮屑行显微镜检查,未见螨虫、疥虫,但病人不相信,要求医生开其它有效的“杀虫药物”。查体: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干燥,未见明显原发皮疹,胸腹部可见少量抓痕。例3.女,38岁,半年前离异,近3个月来,面部常有虫爬感,虫咬感,呈游走性,并逐渐加重,往往于睡前较重,常难以入睡,于2006年2月为查找“小虫子”来就诊。患者话语较多,非常细致的描述虫爬的部位、过程,并反复捏住某一较硬的皮肤,让医生检查,总感觉医生没有看仔细。查体:面部皮肤干燥,粗糙。无明显原发皮疹。

      1.2 诊断及治疗 上述3例患者均诊为寄生虫病妄想症。治疗如下:①对3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②给予谷维素10 mg ,每天3次;多虑平25 mg口服,每天3次;Vit B1 0.1g、Vit B12 0.5 mg 肌肉注射每天一次。③外用肝素钠软膏缓解皮肤干燥,并进行暗示治疗,称所用药物皆有“杀虫止痒作用”。经治疗,例2、3患者皆明显好转。例1患者多次复诊疗效不佳,其家人又多次带其去外地就诊,亦无良效,之后又在精神科治疗1月,仍无明显疗效,最后失访。

      2 讨论

      寄生虫病妄想属于单症状性疑病性精神病,临床上少见。社会、心理因素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孤独,在生活或工作中精神受到刺激,均可诱发本病。患者常常有一定文化程度,有高度道德原则,其人格特征为,精神紧张,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平日对某种寄生虫危害人体的情况一知半解,便会促使其发病[1]。在过分焦虑的情况下,遇到皮肤偶有不适,便会引起其错误的理解,坐立不安,当医生否认其有皮肤寄生虫存在时,又难以使其相信。

      本文报告3例患者,其中2例女性,均有家庭上的精神创伤史,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对“疥疮”的错误认识导致其主观的认为疥虫还没杀死,并在皮肤内爬行的观念。在对其介绍疥疮疾病的知识后,收效不大时,采取暗示治疗,收到疗效。提示临床医生注意,对首诊患者应进行准确的疾病介绍,以防患者对疾病产生错误的认识。例1患者在经过多种治疗仍无疗效,考虑与患者顽固地坚持其错误信念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16.

    ↑上一篇:QLFATINSTL(93 102aa)是隐球菌抗原MP98 CTL优势表位
    ↓下一篇:2006年葫芦岛市麻疹住院病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