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8例临床病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1-05-26  浏览次数:675次

      作者:张少民,黄 英,吴 冰,姜乃光

      【关键词】 皮肤纤维

      【摘要】 目的 观察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8例DFSP病例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8例DFSP好发中青年男性,肿瘤单发或多发性结节,位于真皮,可浸润皮下脂肪组织。组织形态除经典的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外,还存在一些变异,如黏液变性、伴纤维肉瘤区域等。8例DFSP中7例CD34阳性,1例灶性阳性。结论 掌握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避免与其他皮肤梭形细胞肿瘤混淆。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病理学;临床;观察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真皮、缓慢增长的低度恶性肉瘤,该肿瘤在组织形态上有一些变异,易与其他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如皮肤纤维组织细胞、黏液性脂肪肉瘤、黏液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黑色素性细胞瘤、纤维肉瘤等混淆[1~3]。本文收集8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8例DFSP为我院病理科1998~2005年的外检资料。

      1.2 方法 8例标本除做常规HE染色外,还做免疫组化染色,其选用抗体包括CD34、Vimentin、α-SM、CD68、HHF35、S-100,采用S-P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8例病人年龄9~74岁,平均43岁。男5例,女3例。发生于躯干6例,四肢2例。大多数病人表现为缓慢增大无痛性皮肤结节,肿瘤直径0.5~7cm,平均2.75cm;1例表面皮肤有溃疡,1例为复发病例。

      2.2 病理表现

      2.2.1 眼观 DFSP为单个或多个结节,切面灰白色,少数为黏液样半透明,肿瘤无包膜,位于真皮,呈浸润性生长。

      2.2.2 镜检 表皮萎缩,1例有溃疡,本组8例以经典图像为主:肿瘤由一致的梭形细胞和纤细扭曲的胶原构成,细胞异形性较轻,核分裂少或中等量,常围绕小血管或胶原排列成典型的席纹状或车辐状结构,瘤内常见残存的皮肤附件,而黄色瘤细胞、巨细胞和炎细胞少见。本组有1例为纤维肉瘤型,1例有黏液变性区域。

      2.2.3 免疫表型 CD34定位于细胞膜上,部分在细胞质内,本组8例中7例阳性,1例为灶性阳性,普通型DFSP区较纤维肉瘤型DFSP区更强和弥漫,梭形细胞呈NSE和S-100蛋白阴性,所有病例均为Vimentin阳性。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DFSP以中青年发病多见,发病高峰年龄20~60岁。本组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好发于躯干和四肢的近端。

      3.2 病理特点 经典的DFSP组织形态表现为梭形瘤细胞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瘤组织常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内形成蜂窝状结构。近年来发现DFSP有不同的变异,结合文献和本组资料予以分述。

      3.2.1 黏液变性 最常见,以复发病例多见,本组1例。由于间质黏液积聚,瘤细胞星形或梭形,散在分布,使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不明显甚至消失。

      3.2.2 纤维肉瘤区域 复发者易发生,瘤细胞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增多,瘤细胞排列成人字形或青鱼骨状,不表达CD34,仅个别呈灶性阳性,与周围DFSP区明显不同;该区域占肿瘤的小部分,出现此区域肿瘤恶性程度提高,有复发及转移可能。

      3.2.3 其他 有肌样分化、Bednar瘤、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本组未见。

      3.3 鉴别诊断

      3.3.1 真皮纤维瘤 发生于真皮,有不典型的漩涡状或席纹状结构,可浸润皮下脂肪组织,与早期DFSP或浅表DFSP活检组织较难鉴别;但真皮纤维瘤瘤体较小,1~2cm,表皮增生,无皮肤溃疡;瘤细胞间见粗细不等的胶原束,瘤细胞浸润脂肪为放射状;DFSP瘤内无胶原束,瘤细胞可沿皮肤附件、皮下脂肪小叶的纤维间隔浸润,分割脂肪组织形成蜂房状结构;另外CD34阴性、Mac387、CD68阳性与DFSP不同,且真皮纤维瘤表达FⅧRag,而DFSP不表达已有报道。

      3.3.2 神经纤维瘤 单发的神经纤维瘤位于皮下,肿瘤内富于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HE染色呈淡红或无色。其间分布少量神经膜细胞和神经纤维及其髓鞘和轴索,瘤细胞呈波浪状排列。有时与细胞密度低的DFSP难鉴别;部分神经纤维瘤病例表达CD34,故用CD34、S-100蛋白并不能区分两者,需结合NGFR、MBP等神经标记来帮助诊断。

      3.3.3 黏液性脂肪肉瘤 发病年龄40~60岁,可发生全身各处,位于深部软组织,多位于肌肉,偶可浸润皮肤;瘤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常疏散分布在黏液样基质间,间质含丰富的丛状(或枝芽状)的毛细血管网;仔细寻找见脂肪母细胞,脂肪染色阳性及S-100蛋白阳性可与DFSP及GCF区别。

      3.3.4 黏液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此瘤通常位于皮下组织,体积较大,瘤细胞异型性大,细胞丰富区见典型MFH图像。CD34阴性。

      3.3.5 纤维肉瘤 好发于肢体,初期为小结节。可位于皮下,可以发生黏液变性,应注意与DFSP伴FS区鉴别。纤维肉瘤恶性程度高,临床治疗不同,应防止过诊断。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32-2434.

      2 陈洁宇,周晓军.CD34抗原在人体组织中的表达意义.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18(2):196-197.

      3 Betti R,Inselvini E,Crosti C.Unknsual features of primary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and its myxoid recurrence.J Cutan Pathol,1996,23(3):283-287.

    ↑上一篇:冷冻治疗皮肤病55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皮肤防护剂预防放疗后皮肤损伤的护理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