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12 浏览次数:686次
作者:朱明贵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公安边防支队卫生队,云南 保山 678000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雷尼替丁,咪唑斯汀,转移因子
2004年5月—2007年6月,我们用雷尼替丁、咪唑斯汀和转移因子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收到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58例慢性荨麻疹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7~56岁,病程2个月~5年。对照组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19~53岁,病程2个月~4年。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雷尼替丁胶囊口服150 mg,2次/d;咪唑斯汀片口服10 mg,1次/d;转移因子注射液3 mg,1次/3 d,肌注或皮下注射。对照组,雷尼替丁胶囊口服150 mg,2次/d;咪唑斯汀片口服10 mg,1次/d。两组均1个月/1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2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为症状完全消失,2个月后无复发;显效为症状比治疗前好转70%;有效:为症状比治疗前好转40%~70%;无效:为症状比治疗前好转4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9.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P<0.05)。
3 讨论
雷尼替丁是H2受体阻断剂,使组胺不能与受体结合,有抗组胺作用。咪唑斯汀是一种新型抗组胺药,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双重作用,它是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对肥大细胞内花生四烯酸代谢的5脂氧合酶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生成,抑制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63的表达,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发的水肿。转移因子注射液是免疫调节药,对细胞免疫有增强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纠正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过敏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这三种药物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对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