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清热凉血法治疗皮肤病举隅

    发表时间:2011-09-19  浏览次数:658次

      作者:魏录芳  作者单位: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甘肃 白银 730900

      【关键词】 清热凉血法;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中医疗法

      中医治病必求其本,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即不管是否属同一疾病,只要病机相同,就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笔者现举3例患不同疾病者,但因其病机均为血热,所以同用清热凉血法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

      1 荨麻疹

      案例1:患者,女,60岁,农民,2005年12月30日就诊。半年前因食鱼、虾等腥味食物后周身出现风疹块,以躯干部为主,时出时没,瘙痒难忍,曾于某诊所就诊,给予息斯敏、复方芦丁片口服,并静脉点滴葡萄糖酸钙等药,效果不佳。后又多处寻求中医治疗,亦未见明显效果,且因思想压力较大而致严重失眠。刻诊:周身散在风团,有单发者、亦有融合成片者,以躯干部为主,色泽红赤,剧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基于患者病程长达半年之久,且年老体虚, 又有脉细之象,辨证为血虚风邪入侵所致,治以养血祛风止痒。拟当归饮子加减:当归9 g,生地黄15 g,黄芪15 g,何首乌15 g,防风9 g,荆芥9 g,薏苡仁15 g,白僵蚕9 g,蝉蜕9 g,白鲜皮12 g,白蒺藜12 g,通草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患者病情无丝毫改善。

      2006年1月5日二诊:追问病史,发现患者发病有一特点,即遇热加重,遇冷风吹后则减轻,遂辨证为风热之邪客于肌表,与湿相搏所致,改投消风散加减:荆芥12 g,防风9 g,牛蒡子9 g,苦参10 g,苍术10 g,生地黄15 g,土茯苓15 g,白鲜皮12 g,白蒺藜12 g,黄芩9 g,当归9 g,知母6 g,蝉蜕6 g,通草4 g,甘草6 g。继服3剂。服1剂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嘱其不必停药,改为少量频服,每剂2 d服完。3剂后,患者病情仍无改善,细思其湿热并非主症,苦寒之剂过量败胃以致恶心呕吐,药证不符,故难奏效。乃详查病情,发现患者皮疹色泽虽红,但已发紫,紫为热入营血,即为营血风热已甚,且与湿相搏。遂治以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止痒之法。拟方:水牛角9 g,生地黄12 g,牡丹皮9 g,赤芍9 g,金银花9 g,连翘9 g,防风9 g,防己8 g,荆芥9 g,土茯苓15 g,白僵蚕9 g,甘草6 g。继服3剂后,患者皮疹明显减少,色泽变浅,瘙痒减轻。守方续服6剂,皮疹基本消退,偶有散在出现。以上方加减继服10剂,病告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荨麻疹属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过敏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局限性水肿。中医学称“痦瘤”、“瘾疹”或“赤游风”,民间俗称 “风疹块”。方中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金银花、连翘、防风、防己、生地黄清热泻火解毒;白鲜皮、白蒺藜、土茯苓祛风除湿止痒;白僵蚕为虫类动血药,有搜刮之功,起“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药性。全方共奏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止痒之功,因药证相符,故获良效。

      2 过敏性皮炎

      案例2:患者,男,56岁,教师,2006年1月5日就诊。3个月前因染发致面部及双耳后红斑,瘙痒剧烈,伴胸闷气短。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静滴地塞米松、西咪替丁、葡萄糖酸钙,并口服氯雷他啶及外敷膏药等治疗,胸闷气短消失,但面部皮疹无改善,并出现周身浮肿。后多处求医,亦无明显效果。刻下:面部、双耳后皮肤红肿,僵硬发紫,有烧灼感,瘙痒剧烈,其间无正常皮肤,面部粗糙脱屑,伴心烦口渴,周身浮肿,舌质红紫,脉弦。辨证为湿热内蕴,日久深入营血。治以清热凉血、活血祛风、除湿止痒。拟方:水牛角9 g,生地黄12 g,赤芍9 g,牡丹皮9 g,金银花9 g,连翘9 g,黄芩9 g,薏苡仁30 g,白芷9 g,茯苓15 g,玄参9 g,白鲜皮9 g,白蒺藜9 g,防风9 g,牛蒡子8 g,白僵蚕9 g,益母草12 g,竹叶6 g,甘草6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1月10日二诊:浮肿消退,皮疹及心烦症状减轻。拟方:水牛角9 g,生地黄12 g,赤芍9 g,牡丹皮9 g,金银花9 g,连翘9 g,当归9 g,川芎9 g,益母草12 g,白僵蚕9 g,白鲜皮9 g,白蒺藜9 g,牛蒡子9 g,竹叶6 g,知母6 g,甘草8 g。继服6剂。

      2006年1月16日三诊:面部皮疹消退,仅存两耳后细小疹点,有轻微瘙痒。拟方:水牛角9 g,生地黄12 g,牡丹皮9 g,赤芍8 g,金银花9 g,连翘9 g,黄芩9 g,黄连6 g,当归12 g,川芎9 g,玄参9 g,白僵蚕9 g,蝉蜕6 g,桑叶9 g,竹叶9 g,甘草6 g。继服6剂后,患者耳后皮疹亦消退,面部及耳后肤色恢复正常,仅留轻微痒感。守方加减共服23剂,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由于接触染发剂所致接触性皮炎,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学对由于接触某种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皮肤过敏性疾病早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云:“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漆毒。”《外科启玄》曰:“凡人感生漆之毒气,则令浑身上下具肿,起疮如痱子,如火刺,刺而痛,皮肤燥烈。”因染发剂为化学物质,其中毒机理与油漆相同,皆因禀赋不足,邪毒入侵,郁而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日久邪入营血。本案患者由于接触染发剂所致皮肤过敏,为湿热邪毒入侵,迁延日久化热,热入营血。方中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竹叶清热凉血除烦;金银花、连翘、玄参、黄芩清热解毒养阴;白蒺藜、白鲜皮、白芷、防风、牛蒡子除湿止痒消斑;茯苓、益母草活血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使热清、斑消、肿退、湿除、痒止,效果显著。

      3 过敏性紫癜

      案例3:患者,男,12岁,学生,2004年5月12日就诊。家长代诉:患儿于1周前曾出现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自服速效伤风胶囊、强力银翘片等药后症状消失,1 d前突然发现双下肢瘀斑、瘀点。刻诊:患儿双下肢点状及斑片状出血点,双上肢亦有少量瘀点,两侧对称,皮疹略高出于皮面,扪之碍手,伴双膝关节、双踝关节肿痛。查血常规、尿常规正常。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给予西药抗组胺、钙制剂、维生素C等治疗后皮疹消退,关节肿痛消失。2005年5月20日再次出现皮疹, 四肢均有,较前次明显增多,色泽加深,关节肿胀亦较前次明显加重,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示:红细胞(++),余无异常。遂在上述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清热凉血、活血止血之品。拟方:水牛角6 g,生地黄6 g,赤芍6 g,牡丹皮6 g,金银花9 g,连翘9 g,丹参6 g,紫草6 g,白茅根9 g,牛漆9 g,墨旱莲6 g,石韦6 g,甘草6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4年5月24日二诊:皮疹减少,色泽变浅,但有少量新出皮疹,尿常规示:红细胞(++)。原方减去牛膝、墨旱莲,加萹蓄、瞿麦、茜草,继服5剂。

      2004年5月29日三诊:皮疹基本消退,无新出皮疹。尿常规示:红细胞(+)。守上方加减共服20剂,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紫癜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称“肌衄”或“葡萄疫”。《医宗金鉴》曰:“皮肤出血为肌衄。”此病多由阳明热毒炽盛,迫血外溢,血液不循常道,泛溢于肌肤,而成为瘀点、瘀斑;热移下焦,则见血尿。方中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金银花、连翘泻火解毒;丹参、紫草活血消斑; 墨旱莲、牛膝滋补肝肾;白茅根、石韦清下焦湿热;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清热之中兼以滋养,使热清血凝而无耗血之虑;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抗毒口服液联合祛疣酊外搽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下一篇:复方青黛丸联合复方氨肽素治疗进行期银屑病38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