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67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4  浏览次数:659次

      作者:王爱琴   作者单位: 255036 山东淄博,淄博市中心医院皮肤科

      【摘要】 目的 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急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mg/d,连服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1周、2周时对其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进行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1天、1周、2周其有效率分别为89.5%、94.0%、98.5%。结论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快、作用强、毒副作用小,是强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组胺药。

      【关键词】 咪唑斯汀;急性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疾病,咪唑斯汀是一新型的抗过敏药,不但具有抗组胺作用,也有抗炎症介质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总结其疗效,笔者2005年2~5月应用咪唑斯汀(mizolastine,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皮肤科门诊的67例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者为皮肤科门诊患者,年龄12~70岁,无明显心肺肾胃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女性未孕及非哺乳期,治疗前2周内未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急性荨麻疹诊断标准按《临床皮肤病学》[1]中标准确定。

      1.2 一般资料 急性荨麻疹患者共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13~67岁,平均(30.96±16.29)岁;病程1~28天,平均6.74天。

      1.3 方法 所有患者予咪唑斯汀10mg,qd,查血常规WBC高于正常者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1周、2周共4个时间段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并根据瘙痒程度、风团数量和风团大小,按4级评分法由轻至重分别记录为0、1、2、3分,见表1。将每次检查的上述3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根据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评估治疗效果。痊愈: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积分下降指数≥60%而<90%;有效:积分下降指数≥20%而<60%;无效:积分下降指数<20%。以痊愈、显效、有效的总患者数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67例急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后1天、1周、2周的总积分由治疗前的(7.57±1.53)分,分别下降为(1.5±1.98)分(P<0.05)、(0.78±2.45)分(P<0.05)、(0.42±2.67)分(P<0.05)。

      2.2 不良反应 有3例(4.5%)患者出现轻度困倦、头晕;1例(1.5%)患者服后2天出现心慌(未做心电图),停药退出观察。

      3 讨论

      急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是由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其中的化学介质,如组胺、缓慢反应物、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引起局部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扩张充血、血浆外渗、组织水肿等导致各种相应临床症状[2]。咪唑斯汀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其药理作用有:抑制组胺诱导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支气管痉挛;抑制抗原诱导的组胺释放、花生四烯酸诱导的皮肤炎症、5-脂氧合酶活性、中性粒细胞迁徙、白三烯的产生,抗支气管痉挛抗休克;在脑电图上无潜在的镇静作用;无心血管作用及致畸致突变作用[3]。

      国内外文献报道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很好疗效。本次观察着重其在急性荨麻疹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咪唑斯汀在急性荨麻疹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其起效快、作用强、毒副作用小。(1)本组患者治疗1天后总有效率89.5%,治疗1周时总有效率94.0%,治疗2周时总有效率达98.5%。本组患者中有5例查血常规WBC增高,在给予咪唑斯汀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也同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2)不良反应小,仅有4.5%的患者出现轻度头晕、困倦,不影响继续治疗;有1例(1.5%)患者服药后两天出现心慌,不能耐受而退出观察(后随访得知停药后1天心慌消失),此反应与服用咪唑斯汀有时间上的联系,但因未做心电图且停药后自愈,其对此患者心脏的影响尚不明确。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7.

      2 朱文元.荨麻疹.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0-36.

      3 陈志强,徐文严.新型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咪唑斯汀.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54-156.

      

    ↑上一篇:疣克净与聚肌胞治疗外阴尖锐湿疣12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微波联合咪喹莫特对女性尖锐湿疣治疗和复发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