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CO2激光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治疗着色真菌病24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1-11-29  浏览次数:816次

      作者:朱艳军  作者单位:432400 湖北应城,应城市蒲阳医院

      【摘要】目的 CO2激光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治疗着色真菌病。方法 1995年8月~2006年3月,采用CO2激光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治疗着色真菌病疗效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95.83%。结论 CO2激光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治疗着色真菌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 CO2激光 伊曲康唑 联合应用 着色真菌病 疗效

      着色真菌病又名着色芽生菌病,是由着色芽生菌属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主要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其特点是在真菌侵入处,缓慢形成无痛性疣状结节,最后形成乳头瘤样赘生物。部分可继发溃疡。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病程久者可发生脑脓疡综合征。以往采用30%~50%冰醋酸外涂疣状增生皮损。每3~5日外涂1次。或二性霉素B溶液注射于病变区域,每次10mg(每5mg加2%利多卡因1ml),每周1~2次。患者疗效不佳。自1995年8月~2006年3月,采用CO2激光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治疗着色真菌病24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25~62岁。病变下肢4例,前臂18例,胸部及面部各1例。

      1.2 治疗方法 小片病灶于常规消毒后在1%利多卡因溶液局部浸润麻醉下,采用桂林康兴激光仪器厂生产CO2KX-400-10B激光机,输出功率20~30W。持导光头对准病灶垂直扫描,汽化、炭化病变组织,术后外用0.1%雷佛奴尔湿敷,湿敷2~3周,促进扁平瘢痕愈合。大片病灶采用低功率CO2激光,输出功率8~10W,以局部能耐受而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每个部位累计照射15min,每天1次,10次1个疗程。可连续照射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同时每位患者口服伊曲康唑,0.2~0.4gd,连服7日为1个疗程,停药21日后开始第2疗程,用药1年左右。每月检测肝肾功能。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皮肤色泽正常,无疣状物或结节,功能正常;有效:皮损或溃疡缩小23以上,无明显疣状物。

      2.2 治疗疗效 24例患者经3个疗程痊愈22例,占91.67%,有效1例,占4.17%,无效1例,占4.17%。总有效率95.83%,术后随访1~2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着色真菌病是由暗色孢科中某些种属的暗色真菌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病前多有外伤史。取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可见棕黄色圆形厚壁的真菌孢子。病理切片在浸润的Langerhans细胞内或真皮组织中可发现棕黄色厚壁圆形真菌孢子。有时可见结核样结构,中央无干酪样坏死[1]。着色真菌不耐受高温,于45℃时其生长即受到抑制。CO2激光疗法主要原理是热效应,瞬间释放巨大的光热能量,又通过聚集把焦点照射在病灶部位,起到汽化、炭化作用,从而使病变达到治疗目的。CO2激光波长为10.6μm,光斑直径0.3mm,是不可见远红外光,几乎被生物组织表层吸收。因此易控制汽化程度[2]。CO2激光通过作用于细胞内及组织间隙的水分,使其加热至100℃而汽化,从而达到破坏组织目的。CO2激光对作用点邻近组织的破坏深度常<100μm。同时,CO2激光在汽化组织的同时可使直径<0.5mm的动静脉闭合,使手术成为无出血手术[3]。 CO2激光术后表面病变组织温度上升,病变表面形成黏膜性凝痂,封闭血管阻碍血通行,使原病变组织脱落,且可控制感染。伊曲康唑对深部真菌与浅表真菌都有抗菌作用。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因脂溶性强,在体内某些脏器,如肺、肾及上皮组织中浓度较高,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锡唐.实用皮肤组织病理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

      2 许松龄.激光技术与医学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90.

    ↑上一篇:CO2激光加干扰素及中药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下一篇:三物黄芩颗粒抗动物Ⅰ型变态反应及其机制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