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眼科学》

    眼眶颗粒细胞瘤1例

    发表时间:2009-09-24  浏览次数:734次

    眼眶颗粒细胞瘤1例作者:姜鹏飞,唐东润,孙英    作者单位:1(264000)中国山东省烟台市,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2(300020)中国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眶病眼整形科   【关键词】  眼眶 颗粒 细胞瘤1病例报告  患者史某,女,57岁,因“左眼睑红肿、硬结18mo,加重6mo”于20070716入院。患者无疼痛、畏光、流泪等不适。200607曾因左眼下睑红肿、硬结在外院行占位病变切除,病理结果示:炎性假瘤。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后,肿胀稍有缓解。近6mo来上下睑均出现红肿,来我院求治。入院全身查体:心、肺、肝、脾、肾等均未见异常,血尿生化等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查体:视力:0.3(2.00DS=0.7),左上下睑皮肤红肿,皮温不高,皮下即可触及硬性硬结,边界欠清,活动度差,眼球各方向运动无明显受限,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正常,眼球突出度检查:11mm102mm11mm,眶压()。眼B超示:眶内形状不规则低回声区;CT扫描示:睑皮下及眶内可见一不规则占位,与眼球呈铸造型改变,与内直肌与视神经关系密切,不能分开,病变CT值为55~64Hu;彩色超声检查示:左眼上下睑皮下及眼球后部偏内侧占位性病变,内回声中等,T型征可见,病变内部血流频谱信号不规则,血流速度较快。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患者曾在外院行占位病变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术前我们亦考虑炎性假瘤。因患者第一次术后对激素治疗反应即差,故于20070717全麻下为患者行左眼睑及眶内占位病变切除术。术中行左下睑睫毛下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后即可见灰白色硬性肿块,质地较韧,位于眶隔和睑板前,下达眶缘,并与眶下部肿块相连。给予完整切除后,再行上睑眉弓下皮肤切口,见上睑之肿物亦在皮下,呈灰白色,边界不清,与正常组织粘连,质硬,分离肿物并切除后,止血,逐层缝合。术后给予抗炎等支持治疗。术后将切除之肿块送检,病理报告提示:颗粒细胞瘤。20070724拆线治愈出院。出院时见左眼上下睑轻肿胀,无感染征象,切口愈合良好。2讨论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1926年首先由Abrikosoff描述,其组织来源至今仍无统一定论。最早因为镜下肿瘤细胞与肌细胞相似,被认为是肌源性。近20a来,经过电镜和免疫组化研究,多认为来源于雪旺细胞。但也确有学者在极少数病例中电镜下观察到瘤体胞质内含有肌丝、密体及微饮泡[1],故肌源学说仍不为错,国内梁启国等也报道1例源发于下直肌的颗粒细胞瘤,也为肌源学说提供了另1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60岁较多,女性较多。多发生于头颈部,近1/3发生于舌部[2,3]。其次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而见于个案报道的经查找文献发现,有发生于皮肤、蝶鞍区、胸壁、虹膜、气管、食管胃肠道、坐骨神经、跟腱、膀胱、乳腺、阴茎等处的。发生于眼眶者,目前所查到的国内文献,只有7例,宋国祥报道2例,倪趠报道1例,罗燕、梁启国、朱晓波、赵秀梅等各报道1例[47]。【参考文献】   1王坚,朱雄增,张仁元.恶性颗粒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文献复习.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4;33(6):497502  2白希清,刘永,吴在东.病理学.下册.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10981099  3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及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组.外科病理学.上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531532  4罗燕,肖利华,黑砚.眼眶颗粒细胞瘤一例.中华眼科杂志 2004;40(9): 643644  5梁启国.眼眶颗粒细胞瘤.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8;16(8):505  6朱晓波,庞友鉴,吴秋良,等.眼眶颗粒细胞性肌母细胞瘤一例.中华眼科杂志 1997;33(4):254  7赵秀梅,崔浩,金玲,等.眼睑良性颗粒细胞瘤1例.黑龙江医学 1999;6:80

    ↑上一篇:影响高血压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的相关因素研究
    ↓下一篇: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120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