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眼科学》

    复合组织移行瓣在眼睑缺损整复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11-06  浏览次数:666次

    复合组织移行瓣在眼睑缺损整复中的应用作者:陆炯,邢茜,陶建军,黄丽霞,孟逸芳    作者单位: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科,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  目的 采用复合组织移行瓣做上、下睑再造手术,对上、下眼睑缺损进行修复,评价其在功能修复与外观美容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对10例眼睑缺损患者行复合组织移行瓣再造手术,在距上睑或下睑缘3~4 mm处平行于睑缘全层切开,分离形成一皮瓣,分别上移行或下移行修复缺损处,如皮肤缺损较大,可再加游离植皮进行修复。术后随访时间为3~38个月,观察其修复形态和闭启程度。结果 10例患者术后眼睑缺损部位均得到满意修复,皮瓣及皮片成活,色泽良好,活动自如。结论 该手术可有效满足上或下睑部分全层缺损的修复,做到一期手术,一期愈合,达到功能与外观的完满结合。    【关键词】  眼睑缺损;眼睑复合组织;眼睑再造    近年来,眼睑肿瘤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而增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美的追求,人们对眼睑缺损的手术整复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眼睑缺损的位置、范围、深度不同,修复的方法各有不同[1]。笔者自2004年起对10例上或下眼睑因肿瘤、外伤等原因导致的眼睑缺损患者采用复合组织移行(含睑皮肤、睑板、睑结膜)瓣上睑或下睑再造成形术[2],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9月~2008年4月,对10例眼睑缺损患者行复合组织移行再造手术。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59岁;手术时间:肿瘤发生1~4年,外伤所致缺损半年以上者,均在就诊后1周内行手术;性质:眼睑肿瘤手术所致缺损6例,外伤所致缺损4例;部位:上睑缺损5例,下睑缺损5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复合组织下睑再造法(方法1)  ①修整缺损处为矩形,切开下睑缺损缘,将下睑劈为前后两层。②保留上睑缘在上睑缘上3~4 mm处切开上睑全层,达上窟窿部,并把上睑劈为前后两层,前层包括皮肤或眼轮匝肌,后层包括睑板与睑结膜。③将上、下眼睑的后层游离缘做间断或连续缝合,两侧与上、下睑残留的睑板缝合,此时部分上睑睑板组织修补了下睑缺损。④于下睑前层缺损的两侧,各做垂直于睑缘的皮肤切口,切口可向面颊部伸延,分离其皮下组织,使之充分松动,切口长度以松动了的移行皮瓣足够覆盖下睑前后缺损创面为原则,将移行皮瓣上缘与上睑缘间断缝合,移行皮瓣两侧垂直创缘远端各向外侧切除一块三角形皮肤,使皮瓣推进时不致局部皱起,间断缝合两侧皮肤创缘,压迫包扎。⑤如眼睑前壁缺损过大,也可用游离中厚皮片移植修补。    1.2.2  复合组织上睑再造法(方法2)  ①修整缺损区,使之呈矩形,将上睑残余部分劈为前后两层。②保留下睑缘于下睑缘下3~4 mm处平行睑缘全层切断下眼睑,其长度和宽度与上睑缺损相对应,切口两端各做一与下睑缘垂直的全层眼睑切口,达下窟窿底部,此时下睑缘呈一与两端眦部相连的桥状组织,下睑呈全层的移行皮瓣。③于下睑移行皮瓣的皮肤与眼轮肌间和眼轮匝肌与睑板间做充分分离,将下睑全层移行皮瓣通过下睑缘后面,向上睑缺损处推移,结膜囊内放弥补物。④下睑移行皮瓣的睑板睑结膜与上睑缺损处的睑板和结膜用8-0可吸收线缝合,皮肤创缘对合后用3-0丝线间断缝合。⑤下睑桥形组织的下缘创面,皮肤与结膜间做间断缝合,桥形组织与下睑皮肤间垫油纱布,轻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两种方法均于术后第2天换药,观察皮瓣血运情况,以及睑缘有无坏死,术后1周折除皮肤缝线,术后第3个月参照原上或下睑缘位置切开皮肤全层组织,形成新的睑缘。术后随访3~38个月,观察其修复形态和闭启程度。2  结果    10例手术患者,全部Ⅰ期成活,色泽红润,外形满意。在第3个月时切断桥状瓣后,睑缘弧度自然,活动度好,皮肤无色差,成活率达100%,其中2例睑缘睫毛脱失较多,1例上睑皮瓣接合处欠平整,予修复后恢复光滑。2例术后早期睑缘青紫瘀血明显,经对症处理后好转。3  讨论    眼睑有着保护眼球和维持外貌的重要功能。眼睑缺损的修复是眼部成形手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手术方法繁杂并各有特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术者必须在熟悉局部解剖的基础上,依据整形手术的基本原则[3],根据患者的不同缺损形态,并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灵活掌握,确定最终治疗方案。    为探讨两种方法在上、下睑缺损整形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病例分别选择上、下睑缺损者,并在手术中统一修整缺损处成矩形,便于复合组织瓣上、下移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成活率高,一次成形,基本上能满足上、下睑缺损的修复,外观上较满意,活动度良好,但两种方法各有其相应的针对性。    3.1  复合组织下睑再造法  该法主要适用于下睑缺损的再造,可满足绝大部分下睑缺损的修复。该法可视缺损大小变异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上睑缘唇间切开法,另一种是保留睑缘的皮瓣下移法。我们的体会是:保留睑缘的手术方法,不破坏睫毛根部,术后外观更自然、美观,患者也较易接受。10例患者中早期2例是采用睑缘唇间切开法,术后显示,经复合皮瓣进入缘间不易,且术后睫毛缺失较多,故后期未再采用此法。    3.2  复合组织上睑再造法  该法主要用于上睑缺损的再造。我们认为在术中应注意:①因下睑伸展活动度不如上睑,故设计时应保留足够的长度便于向上移行。②宽度上注意保护下泪小管不受损伤。③如上睑缺损较大,下睑不能完全满足填充缺损区,可做外眦切开,松解牵引,以满足上睑修复要求。④注意皮瓣的宽度与厚度,尽量控制在1:2,以保证充足的血供,利于皮瓣成活。    3.3  两种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    3.3.1  优点  两种方法共同的优点:①成活率高,其原因在于皮瓣自身有良好的血供,能满足缺损处转移皮瓣生长所必须的良好充足的血流供应。②两种方法因分别带有睑皮肤睑板及睑结膜,比颧颌皮瓣及易位皮瓣有更接近解剖生理的优点。③术后外观相当自然,无色泽差异,无臃肿现象,更受患者欢迎。两种方法能满足大部分上、下睑缺损的修复。④手术简便易行,眼科医师稍加培训即可掌握。    3.3.2  缺点  因用上、下睑互补缺损区,在同侧上、下眼睑上可留下疤痕,同时,对于超大范围的眼睑缺损,该两种方法受供应眼睑材料长、宽的限制,不能完整修复。皮肤缺损过多者,仍需游离移植中厚皮瓣,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但我们体会到,只要设计合理,取材得当,同时,术中注意仔细地切开与缝合,本研究所述的两种方法是可以满足上、下睑各类缺损的修复的。    3.4  并发症的原因  睫毛脱失主要发生在2例睑缘层间切开者,移行皮瓣进入后损伤了毛囊。2例睑缘瘀血明显者,据分析原因为切口距睑缘太近,致使保留的睑缘较窄,影响了血供,同时睑缘太窄,也较易损伤睫毛根部,经改进后未再发生。    3.5  术后远期疗效  两种方法远期疗效好于近期效果,所有病例近3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皮肤潮红,3个月后,皮肤无色差,活动度与正常眼睑无差异。【参考文献】  [1] 赵光喜. 眼部成形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3-207.  [2] 林茂昌. 现代眼部整形美容学[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359-369.  [3] 汪良能,高学书. 整形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38.  [4] 陆炯,陶建军,缪建良,等. 旋转易位皮瓣及颧颌皮瓣在下睑缺损整复中的应用研究[J]. 眼科,2004,13(1):38-40.

    ↑上一篇: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原代培养
    ↓下一篇:不同兵种眼部疾病调查及随访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