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眼科学》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28  浏览次数:1221次

      作者:刘俊茹,耿韶辉,张志红,苏宪,武晓燕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心医院眼科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调节性内斜,疗效观察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如何,有关类似的报道不多,本研究对随访6个月的5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4~14岁;主诉内斜视2例,外斜视3例。见表1。表1 5例患者初诊的一般情况

      1.2 方法 全部患者行眼部常规检查(眼前/后节)。采用角膜映光、双眼运动、同视机以及三棱镜遮盖与去遮盖法测定眼位。以三棱镜度为单位记录远、近斜视角。同视机检查视远双眼单视功能,同视机Ⅰ级功能采用象笼图片(H11.5°、V7.5°),Ⅱ级功能采用蝶猫图片(H11.5°、V7.5°),同视机Ⅲ级功能采用随机点定性图片;近距离立体视锐度用Titmus立体图环形图案进行测定,先用800"画片检查,凡立体视通过800"者,再用400"、200"、140"、100"、80"、60"、50"和40"图依次测定,最后记录可通过的最小立体视锐度,未通过800"者,本文定为无立体视。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配镜,将球镜减去+1.00D以维持睫状肌张力,拄镜全矫。伴有弱视者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戴镜3~6个月内斜视基本消失,例1~5均按最大斜视角行手术矫正外斜视。全部患者均在术后随诊6个月复查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

      2 结果

      5例患者中高度远视3例,中度远视2例。4例患者戴镜3个月,1例患者戴镜6个月后内斜基本消失。5例患者的外斜视度数均未见增加。术后6个月,复查戴镜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例1视远视近均为外隐斜,例2和例3、4视近内隐斜,视远正位;例 3视近正位,视远外隐斜,例5视近正位,视远外斜视度数无增加;例1、2、4和例5 的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术前,例3的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略有改善。见表2、3。表2 5例患者治疗前的双眼单视功表3 5例患者随诊6个月后的双眼单视功能

      3 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表现与Hering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此类患者具有间歇性外斜视和调节性内斜视的双重特点,表现为外斜视与内斜视并存于同一患者,视远时正位或出现外斜视,由于此类患者常合并中等度数的远视性屈光不正,因此在调节视标下表现为调节性内斜视。而且由于患者在视远和视近不同条件下的斜视角复杂多变,而且发病率较低,因此,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往往不良。双眼单视功能是指外界物体分别成像在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被感知到的物象在大脑视觉中枢经过分析处理,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双眼单视的发育敏感期始于出生后3~6个月,1~3岁时有一个峰值,并且发育一直持续到6~9岁。近年的大量研究表明,双眼之间的联系极易在早年因视刺激的阻断而受到严重损害。本文中的5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损害。

      由于其眼位在正位与内、外斜位之间变动,从而保留了双眼单视的发育机会,使其双眼视觉的失代偿也相对发生较晚。故手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有效率高于其他类型的斜视,而且,年龄越小,在其视觉发育敏感期手术,双眼视觉的恢复越好。林楠等[1]的研究证实,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后立体视获得不同程度的重建。另有作者认为及早手术有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的恢复[2]。表明本组资料显示,术后6个月,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术前。例3患者仅融合范围较术前稍有扩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患者术前双眼单视功能受损较重和手术年龄错过了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有关。

      综上所述,由于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患者首诊时可能表现为单纯内斜视或者单纯外斜视,在临床上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因此术前详细和多次的斜视度数测定有助于及时发现此类患者。

      【参考文献】

      1 林楠,卢炜,王京辉.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交叉视觉和非交叉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39144.

      2 李家宁,巨小芳.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探讨.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 207208.

    ↑上一篇: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羊膜联合带干细胞角膜板层移植治疗化学性眼外伤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