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眼科学》

    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发表时间:2012-04-10  浏览次数:720次

      作者:徐俊丽,杨莅  作者单位: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杭州 310003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激光光凝术是治疗DR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止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发生和发展,改善DR患者的视力预后。近年来,我院选择性地对4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44例(70只眼),男21例(31只眼),女23例(39只眼),年龄42~75岁,平均55岁,糖尿病病程8~30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根据1984年中学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制定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1]分期,分为两型六期。

      2 治疗方法

      44例患者均行眼部全面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压、散瞳详查眼底、眼底照相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根据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结果给予不同方法的激光光凝治疗。对增生前期和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激光参数选择:光斑大小100~300μm,曝光时间0.15~0.2s,能量200~500mw,光斑反应强度以视网膜出现白色反应斑为度,每周进行1次光凝治疗,共3~4次。黄斑部局部光凝和格子样光凝,光斑大小50~200μm,曝光时间0.1~0.15s,能量150~250mw。光凝后随访时间为2周、1个月、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FFA,以观察病变吸收情况及无灌注区和活动性新生血管的出现,指导补充光凝。

      统计学方法:视力比较采用χ2检验,眼底、FFA积分比较采用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3个月后复查视力、眼底及FFA检查。眼底、FFA积分标准参照文献[2],见表1。表1 眼底、FFA积分量化表

      3.2 视力改善情况 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χ2=14.041,P=0.003),见表2。

      3.3 眼底情况及FFA改变 见表3。

      4 讨 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实质是高血糖及表2 70眼治疗前后视力比较眼

      视力分布治疗前治疗后≤0.11370.2~0.430140.5~0.92241≥1.058表3 70眼眼底、FFA积分比较

      代谢紊乱对眼部微血管的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视网膜光凝治疗可破坏缺氧的视网膜,封闭渗漏,减少渗出及水肿,消除无灌注区,使新生血管闭塞萎缩,预防出血。通过光凝,既减少视网膜的代谢耗氧量,改善视网膜的缺氧状态,提高视网膜血流的自身调节功能,又阻止新生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释放新生血管抑制因子,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目的。

      现已证实,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后2年内严重视力丧失的危险性下降50%以上,特别对于2型糖尿病(NIDDM),早期弥散性光凝对于减轻视力的丧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激光治疗过程中,既要保证高比例的有效光斑,以促进出血、渗出吸收,微血管瘤消失,无灌注区缩小或消失,新生血管萎缩,改善缺氧环境,延缓向增生性病变进展,又要避免过多过度光凝造成脉络膜视网膜水肿、黄斑水肿、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引起视力下降。合理灵活地应用光斑大小、曝光时间、能量三个激光参数是确保高比例有效光斑的重要条件。本组结果显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旦发生,有针对性地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进行部分或全部视网膜光凝,以预防糖尿病眼病发展,让患者拥有可用的视力,从而保证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J].中华眼科杂志,1985,21:113.

      [2] 刘求红.消渴目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的研制和初步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68.

    ↑上一篇:个体化Q值引导LASIK治疗近视视觉质量分析
    ↓下一篇:外伤性前房积血66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