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眼科学》

    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发表时间:2009-11-11  浏览次数:722次

    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作者:邢晓晨 周成立 齐晓燕    作者单位: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医院眼科    【关键词】  睫状体

    资料与方法      1999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均为单眼,年龄35~72岁,平均56.2岁。原发病为糖尿病7例,视网膜静脉阻塞6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2例。治疗前平均眼压为62mmHg,治疗前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消毒后,利多卡因结膜下注射麻醉,开睑器开睑,角膜缘后1~3mm,3点、9点时钟方位约180°范围做4~6点冷冻,先冻3点、9点位置,可分别冻2个时钟点位,冷冻头直径为2.5mm,温度在-60~-80℃,时间在60秒。随后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分离暴露巩膜,电凝止血,做以角膜缘为基底大小约3mm×5mm巩膜瓣,丝裂霉素C棉片浓度为0.4mg/ml放置3分钟,再用林格氏液彻底冲洗,先切除小梁1~2mm,电凝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行虹膜周边切除,恢复虹膜,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1针,球结膜2针,球旁注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2ml,纱布绷带单眼包扎,治疗后均常规给予静滴甘露醇,及口服止痛药,局部点消炎眼水。4周后视眼压控制情况决定是否重复冷冻治疗,重复治疗时冷冻点位避开上次冷冻位置,沿时钟点位延伸,每次冷冻可选2~3个点位,总范围不超过300°。      结果      全部病例治疗后当天均出现明显眼压升高症状,如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经降眼压治疗后于30~76小时后疼痛症状缓解,冷冻治疗次数平均为2次,4个月后测量眼压平均为24mmHg,有4例患者需配合点噻吗心安眼液,新生血管5天后开始消退,10天左右全部消退,术后视力提高者9例,提高最大者为4行,无明显改变者4例,视力下降者2例。治疗后观察大部分患者瞳孔散大,最终虹膜消失,晶体混浊逐渐加重。随访1年,未观察到明显眼球萎缩及角膜混浊患者。      讨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用治疗方法除睫状体冷冻外,尚有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或冷凝、小梁切除或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等手术。临床上,大部分就诊患者,病情均已发展至青光眼的开角期或闭角期,急性青光眼的体征往往十分明显,因此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睫状体冷冻属于破坏性治疗,治疗的目的是降低眼压,缓解疼痛症状,但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对晚期小视野的青光眼患者常造成失明的严重后果,所以我科仅限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冷冻范围及时间决定睫状体的冷冻量及降压效果。叶氏认为冷冻范围通常采用2个象限,每个象限2~4个冷冻点,第1次冷冻时切记范围应限于180°内,如眼压控制不佳再行冷冻时总范围不能超过300°,由于睫状体表面组织的隔温作用及睫状体血流的绝缘效应,冷冻需持续20~30秒后睫状体内的温度才开始下降,因此有效冷冻时间应从放置冷冻头后20~30秒后开始计算。要求冷冻温度在-80℃时,冷冻时间需60秒,在3点和9点时钟方位冷冻60秒,其他点均冷冻30秒,待自融后再冷冻30秒,冷冻探头必须待周围冰结区自融后方可离开眼球,切勿滴水解冻[1]。我科采用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眼球表面组织温度降低较快,冷冻的点控制在4~6点,相对不足,但通过小量多次,也有效避免了术后眼球萎缩。且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能有效防止纤维增生及瘢痕化粘连,保持滤过道通畅,从而有效控制眼压,术中电凝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能有效防止术中及术后出血,另外小梁切除术中缓慢降低眼压,防止虹膜过度脱出及脉络膜上腔出血,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经过1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眼前节缺血综合征表现:虹膜萎缩、白内障加重等,但均无明显不适感。      本疗法优点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缺点是术后均有一过性眼压升高,经药物治疗后可得到有效控制。术后随访,无1例眼球萎缩,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特别是中晚期青光眼,不但避免单纯过量冷冻造成眼球萎缩,而且通过联合小梁切除术达到控制眼压缓解疼痛的目的,可以保护患者有限的视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赵光喜.眼科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112.

    ↑上一篇:复方樟柳碱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小光区大修边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治疗高度 近视合并薄角膜患者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