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骶管阻滞用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镇痛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0-08-04  浏览次数:519次

      作者:滕金亮 熊立红 赵文萍 赵金石 赵永泉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和多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患病率约为60%左右,是部分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 DPN)越来越重视。目前治疗DPN主要以严格控制血糖为治疗基础,以营养神经、口服镇痛药和理疗等对症治疗方法为主,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1]。本研究拟采用骶管阻滞的方法,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糖变化和疼痛缓解程度,探讨骶管阻滞对DPN下肢疼痛的镇痛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糖尿病病人,男22例,女18例;年龄42~67岁;ASA Ⅰ~Ⅱ级。均为由内分泌科和神经内科医师按WHO诊断标准诊断为DPN下肢疼痛、经内科对症治疗效果不满意、自愿接受骶管阻滞住院治疗的病人。病程5~35年,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疼痛和感觉异常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常规口服、皮下注射或静脉应用降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由同一组麻醉医师对病人进行骶管穿刺,穿刺成功后向骶管内置入硬膜外导管,将穿刺点用无菌敷料严格包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125%布比卡因20mL后,导管远端连接病人自控镇痛泵(PCA泵)。约10min后,病人下 肢疼痛明显减轻者为阻滞有效,否则择日重新进行骶管穿刺。向病人详细介绍PCA泵的使用方法,由病人本人操作PCA泵直至治疗结束。PCA泵工作方式:BAS(basal infusion)+PCA,背景速度:2.0mL/h,PCA:5.0mL,锁定时间:30min。药液配制:0.0625%布比卡因100mL。PCA泵使用时间一般为七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1)分别测定病人治疗前一日、治疗后3周内每日的空腹血糖值,观察治疗期间病人的血糖变化。

      (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法),对病人治疗前一日、治疗后1周内每日定时进行VAS评分。停止PCA后,继续进行VAS评分直至治疗后3周或病人出院,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疼痛缓解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40例病人顺利完成一周的PCA治疗,并对其中的35人进行了为期3周的镇痛效果观察。

      2.2 治疗前后病人空腹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

      2.3 VAS评分:治疗前为7.38±2.21,治疗后第一周为2.18±1.36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二周和第三周VAS评分分别为3.54±1.85和4.35±1.97,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肢体远端特别是下肢皮肤烧灼样疼痛,小腿和足底麻木、感觉异常、走路不稳似踩棉花等,严重者可影响病人的心境和情绪,出现焦虑和抑郁[1]。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机制包括多羟基化通路活性增加、微血管缺血、蛋白糖基化、脂肪酸代谢改变、支持组织的过度生长或变性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2,3]。近年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能维持神经生长和功能,胰岛素缺乏引起血循环中IGFs的减少可能与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有关,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控制DPN下肢疼痛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局部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其中以药物治疗最为常见。常用药物为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部分抗惊厥药。应用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常有头晕、嗜睡、恶心、腹泻、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局部治疗采用每天涂抹辣椒素3~4次,可减轻疼痛。该药是从红辣椒中提取的天然胶状物质,具有耗竭传入神经P物质的作用。通常在2周左右起作用,副作用是涂抹部位出现烧灼感、麻刺感、红肿和叮刺感。非药物治疗包括经皮肤神经电刺激、针刺治疗和脊髓电刺激等,但长期疗效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心理疗法主要是培养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传授患者控制生理过程中的技巧如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这种方法的成功依赖于患者的执行程度和专业人员的综合技能[4]。但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严格控制血糖是各种治疗方法生效的基础,因为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或血糖水平急剧变化,可以诱发疼痛或使原有的疼痛症状加重或恶化。

      骶管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主要用于下肢、肛门会阴区手术的麻醉。该方法操作简便、局麻药起效迅速、镇痛完善、对手术病人的生理干扰较小[5]。由于要求手术区域肌肉松弛,局麻药的浓度较高,因而影响麻醉后病人的下肢活动。我们应用骶管阻滞治疗DPN引起的下肢疼痛,采用的是较低浓度的长效局麻药,药物注入骶腔后约10min下肢疼痛就可得到缓解,15min后可达到基本无痛。虽然治疗持续1周,骶管阻滞对下肢疼痛的镇痛效果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2周,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我们采用的局麻药药物浓度较低,主要阻滞的是腰骶部的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对运动神经纤维影响较轻微,治疗后下肢疼痛得到缓解,但并不影响病人下肢的运动。由于交感神经同时被阻滞,下肢血管的扩张有可能导致病人血容量的相对不足,治疗期间可适当补充晶胶体液,同时尽量减少下床活动的次数和活动量,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骶管阻滞用于DPN下肢疼痛的远期镇痛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7年8月滕金亮等:骶管阻滞用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镇痛效果观察第4期2007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4期

      【参考文献】

      1 Dunteman ED.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issues for neuropathic pain[J].Can J Anesth, 2004,51:11

      2 Greene DA,Sima AAF, Stevens MJ, et al.Complications:neuropathy, pathogenetic considerations[J]. Diabetes Care,1992,15(12):19021904

      3 Cees JT,Petra JG, Courtney H.Loc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in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J]. Diabetes,2002,51:35453553

      4 Gareth JL.The diabetic neuropathies: type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JNNP,2003,74:11151119

    ↑上一篇:老龄患者136例麻醉临床体会
    ↓下一篇:1587例硬膜外阻滞药物扩散再认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