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麻醉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0-09-28  浏览次数:1205次

      作者:许世萍, 付俊, 杨镭镭, 王清秀

      【关键词】 ,氯胺酮;利多卡因;麻醉;儿童

      氯胺酮具有诱导迅速,镇痛强,作用时间短,毒性低,可以重复用药等特点,已广泛用于小儿麻醉。但对于长时间的小儿手术,单一用药很难满足手术要求,术中需反复追加药量,致使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为了减轻氯胺酮的不良反应,提高小儿麻醉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我院从2004年12月-2005年12月,为20名小儿采用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静脉麻醉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40 例5岁以下的择期手术,非气管插管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氯胺酮+利多卡因(KL);对照组:单用氯胺酮(K)。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6个月~5岁。ASAⅠ~Ⅱ级,体重8.5~21.5 kg。手术种类包括:疝囊高位结扎,隐睾固定,鞘膜积液等,手术时间25~120 min。患儿术前体检、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

      1.2 麻醉方法及监测两组患儿于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2 mg?kg-1,阿托品0.01~0.02 mg?kg-1。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5~6 mg?kg-1,咪唑安定0.1 mg?kg-1基础麻醉后入手术间,开放静脉,常规鼻饲氧吸入。术中采用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ECG、SpO2、BP、HR等。于切皮前,实验组静注KL混合液0.2 ml?kg-1(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100 mg,加生理盐水至10 ml);对照组静注K液0.2 ml?kg-1(氯胺酮100 mg加生理盐水至10 ml)。术中根据小儿肢体活动等情况,每次追加上述药液0.1~0.2 ml?kg-1。观察基础麻醉后,切皮时,切皮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六个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SpO2变化,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和术中用药等。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术前用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①血压的比较:基础麻醉后、切皮时,两组患儿SBP、DBP差异无显著性(P>0.05)。切皮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实验组SBP、DBP低于基础BP,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SBP、DBP与基础B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对照组SBP、 DBP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心率的比较:两组患儿基础麻醉后的HR比较,P>0.05。切皮时,实验组组内比较HR较基础麻醉后减慢,但差异无显著性;切皮后5 min实验组HR与基础麻醉后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切皮后10 min、15 min、20 min,实验组HR显著减慢,与基础麻醉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HR在切皮时、切皮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几个时段与基础麻醉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实验组H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两组患儿术中SpO2持续稳定在97%~100%。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时段血液动力学变化及结果(略)

      注:与基础麻醉后比较:#P<0.05,##P<0.01; KL组与K组比较:*P<0.05,**P<0.01。

      2.2 术中用药切皮后20 min内,对照组有90%(18例)患儿需追加(K);实验组有55%(11例)需追加(KL),实验组术中单位时间用药量低于对照组(P<0.05)。

      2.3 术毕苏醒实验组20例小儿苏醒期安静,无躁动。其中17例患儿(85%)于手术结束后30 min内苏醒;对照组有8例(40%)患儿苏醒期躁动不安,11例(55%)患儿苏醒时间超过30 min,有显著性差异。3 讨论氯胺酮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速效静脉全麻药,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各种短小手术的麻醉。但氯胺酮麻醉后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苏醒期可出现分泌物增多、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副作用[1]。偶可出现抽搐,甚至发生惊厥。同时氯胺酮还增加脑代谢和脑血流,升高颅内压[2]。为减轻氯胺酮的不良反应,不少专家和学者主张将氯胺酮与其它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如安定、γ-羟基丁酸钠、依托咪酯、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等等,但效果均不理想。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静脉注射后对心肌细胞具有膜稳定作用,可降低心肌兴奋性,使心肌收缩性减弱,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并对外周小动脉有一定的扩张作用[3],临床上常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人报道利多卡因药理性能稳定,镇痛镇静作用强而对循环、呼吸影响轻,术毕意识恢复快而平稳[4]。静脉注射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预防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抑制呛咳反射且具有降低颅内压及脑保护作用[5]。另外利多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静注后,表现为嗜睡,镇静,痛阈提高,并能有效的抑制咳嗽反射。可增强氯胺酮的镇静催眠效果,病人表现镇静和昏睡状态,从而减少氯胺酮的用量[6]。利多卡因的这些特点可以有效地降低氯胺酮致外周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所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增加等不良反应,还能降低氯胺酮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脑耗氧量增加,有效地保护脑组织。利多卡因的镇痛镇静作用可以增强氯胺酮的麻醉效果,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并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轻氯胺酮的不良反应。从本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用药后5 min心率开始减慢,用药后10 min、15 min、20 min心率减慢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时本组还观察到实验组用药后虽然心率减慢明显,但在心率减慢的同时,在同一时间点上,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心率减慢的同时,对血压影响小。对照组术中的血压、心率曲线持续在一上线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说明静脉单用氯胺酮其兴奋心血管作用明显,由于间断给药致使血压持续升高,心率增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两药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以在药理特性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可用于小儿麻醉[7]。本组观察发现,在麻醉苏醒期,实验组患儿苏醒平稳,无躁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利多卡因的镇静镇痛作用加强和延长了氯胺酮的全麻作用,减少了氯胺酮用量,从而使麻醉苏醒期平稳。也由于氯胺酮用量减少,患儿苏醒迅速,安静。利多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当血药浓度超过5 μg?mL-1,会产生嗜睡[8]。利多卡因大量吸收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甚至惊厥,继而抑制呼吸循环。本组实验中,利多卡因的剂量为2 mg?kg-1,尚未发现其不良反应,结果与Aouad[9]研究一致。关于利多卡因药效学、药代学及与氯胺酮的最佳配伍剂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氯胺酮;利多卡因;麻醉;儿童

      [参考文献]

      [1] 韩雪萍.异丙酚伍用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 (4):384-358.

      [2] 王志萍,王厚清,靳艳卿,等.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21(1):36-39.

      [3] Moore JM,Liu SS,Neal JM,et al.Premedication with fentanyl and midazolam decreases the reliability of intravenous lidocaine test dose[J].Anesth Analg,1998,86(5):1 015-1 017.

      [4] 秦成名,向勇,李元涛,等.利多卡因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摘除术麻醉中的应用[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24(1):25-27.

      [5] Pang WW,Mok MS,Huang S,et al.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fentanyl, morphine, meperidine, and lidocaine in the peripheral veins: a comparative study[J].Anesth Analg,1998,86(2):382-386.

      [6] Barak M,Ben-Shlomo I,Katz Y. Changes in effective and lethal doses of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and lidocaine when used in combination in mice[J].J Basic Clin Physiol Pharmacol,2001,12(4):315-323.

      [7] 凌丽君,孙艳霞,杨 静,等.斜视校正术患儿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的效应[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8):616-617.

      [8] 晏长红,江 英,王启心,等.利多卡因治疗新生儿惊厥及其对血气血乳酸影响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04,39(4):284-286.

      [9] Aouad MT,Sayyid SS,Zalaket MI,et al. Intravenous lidocaine as adjuvant to sevoflurane anesthesia fo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 children[J]. Anesth Analg,2003,96(5):1 325-1 327.

      (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北 十堰 442000)

    ↑上一篇:肝癌射频消融发热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深度的影响
    ↓下一篇:小剂量咪达唑仑辅助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