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12-08  浏览次数:522次

      作者:张岚,务军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目的 比较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临床术中及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 将60例ASAⅠ~Ⅱ级,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骶管注入1%利多卡因加芬太尼1μg/kg;B组骶管注入0.375%布比卡因加芬太尼1μg/kg;C组骶管注入0.375%罗哌卡因加芬太尼1μg/kg。对比观察生命体征、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总感觉阻滞时间及术中辅助氯胺酮用药量。结果 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A 组短于B、C组(P均<0.01),C组短于B组(P<0.01)。A、B、C 三组总感觉阻滞时间依次递增,术中辅助氯胺酮用药量A组>B组>C组。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其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关键词】 罗哌卡因;芬太尼;麻醉,脊尾;儿童;外科手术

      罗哌卡因是一新型单旋长效酚胺类局麻药物,毒性小及感觉运动阻滞分离是其显著特点,且小剂量具有直接缩血管作用,因此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具有更高安全性[1]。我院2006年2月~2007年5月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实施小儿骶管麻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年龄6个月~7岁,体重8~25kg,无骶管畸形,无心肺疾患,行择期下腹部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三组年龄、体重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均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咪唑安定0.1mg/kg。入室后肌注氯胺酮6mg/kg,已开放静脉的静脉推注氯胺酮2mg/kg。予以常规开放上肢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经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ECG)并予以鼻导管给氧。待意识消失后于侧卧位下以7G短针头行骶管穿刺,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脑脊液和血液,注入局麻药。A组骶管注入1%利多卡因加芬太尼1μg/kg;B组骶管注入0.375%布比卡因加芬太尼1μg/kg;C组骶管注入0.375%罗哌卡因加芬太尼1μg/kg。注药量均为1ml/kg。注药15min后开始手术,术中若有体动,予以追加氯胺酮1~2mg/kg。术毕送PACU观察。

      1.3 观测项目

      ①监测BP、HR、R、SpO2;②使用针刺痛感法根据患儿的哭闹、面部表情、体动、下肢位置及运动来测定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记录总感觉阻滞时间(从注药起到有痛觉)、运动阻滞时间(注药起到下肢能站立为止)。③术中辅助氯胺酮用药量。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用SNK-q检验。

      2 结论

      三组患儿HR、R、SpO2差异均无显著性,B组血压下降较A、C组明显,但差异无显著性。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短于B、C组(P均<0.01),C组短于B组(P<0 .01)。A、B、C 三组总感觉阻滞时间依次递增(P均<0.01)。 术中辅助氯胺酮药用量A组>B组>C组。表1 三组麻醉药物的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比较 (略)

      3 讨论

      小儿骶管阻滞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小儿下腹部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利多卡因为小儿骶管麻醉中最为常用药物,其起效快,但因时效短术中常需追加辅助静脉麻醉药,从而导致苏醒延迟。同等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相比较,麻醉效果相同,但罗哌卡因起效快,镇痛时间更长,对运动阻滞短,是一种可用于小儿骶管阻滞的理想的局麻药[2],有利于小儿的术后管理和恢复。罗哌卡因在低浓度时表现出独特的感觉—运动神经分离阻滞现象[3],这使得它适合用于术后和其它急性疼痛治疗,在无进行性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下,可提供良好的镇痛,如和阿片类药联合应用,对于镇痛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减少不必要的镇静,而且减少阿片类药的应用,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阿片类药相关的不良反应[4]。

      综上所述,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其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Da Conceica MJ, Coelho L. Caudal anaesthesia with 0.375% ropivacaine or 0. 375% bupivacaine in pediatric patients [J]. Br J Anaesth,1998,80(4):507-508.

      [2]胡兴国.罗哌卡因的药理学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7,18(5):308-310.

      [3]Koinig H, Krenn CG, Glaser C, et al. The dose-response of caudal ropivacaine in children [J]. Anesthesiology,1999,91(5):1339-1344.

      [4]Scott DA, Blake D, Buckland M, et al. A comparison of epidural Ropivacaine infusio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1,2,and 4μg/ml fentanil for seventy two hours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J]. Anesth Analg,1999,88(40):857-864.

    ↑上一篇: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短小手术静脉全麻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丙泊酚基麻在解除股骨骨折术前疼痛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