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基础麻醉并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外科手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12-12  浏览次数:678次

      作者:熊开亮  作者单位:江西永修县中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患儿肌注氯胺酮8~10mg/kg,或静注异丙酚1~2mg/kg,常规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及给氧,待患儿入睡后行臂丛神经阻滞,据手术部位不同,可分别选肌间沟法或腋路法。结果:麻醉完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患儿苏醒,紧张不安者追加适量基础麻醉药物。此法大部分无需追加均能顺利完成手术。结论: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小儿臂丛 氯胺酮 上肢手术

      资料与方法

      患儿择期手术20例,ASA分级Ⅰ级,年龄2~13岁,术前禁食6~8小时,禁水3~4小时,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0.5mg/kg(<1岁可不用安定),东莨菪碱0.01mg/kg。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8~10mg/kg,或静注异丙酚1~2mg/kg,常规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及给氧,待患儿入睡后行臂丛神经阻滞,据手术部位不同,可分别选肌间沟法或腋路法。

      肌间沟法:将患儿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尽量贴于体旁,显露患侧颈部,找到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及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及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侧还可触及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右手持7号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针尖略指向脚侧,缓慢进针,找到破纸样落空感或突破感后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空气后注入局麻药,一般进针不宜过深,进入0.5~1.0cm,注药后呈梭形扩散,证明药液已注入血管神经鞘内。

      腋路法:将患儿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患肢外展90°,屈肘90°,前臂外旋,手背贴床,呈“举手礼”,先在腋窝处触及腋动脉搏动,再治腋动脉走向,向上触及胸大肌下缘取腋动脉搏动最强点即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左手示指按在腋动脉搏动上,右手持7号针头向腋窝方向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35°角,缓慢进针,直到出现破纸样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刺入腋部血管神经鞘内,松开针头,针可随动脉搏动而搏动,可分别在动脉的左右侧各刺1根针,取摆动弧度最大的为注药点,回抽无血液无空气无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注药后呈长梭形扩散,而且注药后从另一个针尾冒出药液,证明2根针均在血管神经鞘内,麻醉效果最佳。

      结 果

      小儿臂丛局麻药以利多卡因8~10mg/kg配成浓度为0.8%~1%的利多卡因,可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加入0.125~0.25%罗哌卡因,作用时间45~150分钟,术中可依患儿的镇静程度静脉追加异丙酚1mg/kg或氯胺酮1mg/kg,此法大部分无需追加丙泊酚或氯胺酮,均能顺利完成手术。

      讨 论

      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麻醉并发症少的优点;氯胺酮具有镇痛作用好,对各器官毒性作用小的优点。氯胺酮并臂丛神经阻滞能大大减少基础麻醉的用量,作用时间明显延长,增加小儿麻醉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陆银珍.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并发症处理体会.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14(3):307-309.

      2 孙艳丽,杨诚.基础麻醉加臂丛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贵州医药,2007,(6):508.

      3 张承华,董发团,麻伟青.罗哌卡因及利多卡因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麻醉40例分析.人民军医,2006,(4):206-207.

     

    ↑上一篇:1例因硬膜外麻醉对136例引产镇痛疗效观察
    ↓下一篇:急性失血性休克10例麻醉安全的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