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外科全身麻醉手术中使用效果的对比
发表时间:2014-03-26 浏览次数:1079次
瑞芬太尼属于新的人工合成的超短效阿片μ受体激动药,它主要是依靠于血液以及组织中的非特异性的酯酶而进行相关水解的。其效果非常的迅速、作用所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彻底清除的时间短,并且无需靠人体的肝肾等功能进行分解。在进行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时,麻醉药物就应当满足于手术中的镇静程度深以及镇痛效果好等标准,并且在手术完成之后,患者还能够快速的苏醒[1]。对舒芬太尼以及瑞芬太尼在外科全身麻醉手术中的效果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进行外科全身麻醉手术的36例患者,年龄18~65岁。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A 组与B组,每组18例。手术前对于两组患者的血压以及心功能检测,都正常。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的方式:在对于患者进行麻醉之前,不得使用阿片类镇静药物,并且所有的患者都要在病房内进行肌内注射0.5 mg的阿托品,之后再送入到手术中。
1.3 麻醉诱导:面罩吸氧去氮,氧流量为5 L/min,脉搏血氧饱和度为100%,在稳定了5 min之后,开始对患者实施麻醉诱导。 A组患者实行咪唑地西泮0.15 mg/kg、哌库溴铵0.1 mg/kg以及瑞芬太尼。而B组患者则实行舒芬太尼、丙泊酚1 mg/kg,一直到与气管插管的相关标准相符合之后为止。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基础值进行相互比较时,两组患者的SBP、DBP以及HR等值在进行麻醉诱导时,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在进行插管以及拔管之后,B组患者的循环变化相对较大,而 A组患者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并且在手术的各个环节中,A组患者的SBP、DBP以及HR等值都小于B组。最后,A组患者苏醒的更快,拔管也较早,意识恢复也比B组患者快。
3 讨论
外科全身麻醉手术中的麻醉要求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其血流动力学保持在平衡状态。围术期中,高血压以及手术后患者的颅内出血症状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进行手术中,其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有镇静较浅以及镇痛不健全等。由于外科全身麻醉手术中,其伤害性以及刺激性等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随时的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如此才能够让血流动力尽量的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人们开始对于手术之前的意识清醒以及手术顺利进行等方面提出的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并且在手术的区域之内,还不能涉及到重要的功能区,如此才能够使得患者尽快的苏醒以及尽快的拔管。众所周知,传统的阿片类药物在进行长时间的输入之后,都会具有一定量积蓄在患者的体内,长期下去,定然会对于患者的呼吸以及意识等方面的康复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也会对于拔管时间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对于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等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其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决定了即使长时间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在停药后也可以迅速清除,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在进行本文的相关研究时,还观察到,在进行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时,A组的患者的SBP、DBP以及HR值与B组相比,略低,并且A组患者的麻醉程度比B组要深。瑞芬太尼可以引发患者出现心动过缓以及低血压等症状,而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神经系统爱到了一定的约束,并且中枢介导又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兴奋作用,再加上通兴奋周边的相关神经以及心血管系统中所产生的受体机制,由此对于周边的血管产生了一定的阻力,最终导致出现了血管扩张等机制。综上所述,在进行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时,应当采用瑞芬太尼药物,其麻醉程度深,麻醉效果快,并且还可以有效的为患者进行镇痛以及抑制麻醉与手术中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等。瑞芬太尼在进行持续注射了半衰期tl/2CS 3~5 min之后,再停药大约 30 min,再对于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就已经检测不到瑞芬太尼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A组患者在进行停药之后,其代谢非常的快,而患者在清醒之后也不会有任何的急性疼痛感。因此,手术之后应当及时的为患者进行镇痛,防止引起患者的循环波动,最终导致患者颅内血压上升以及颅内出血等后遗症。
4 参考文献
[1] 刘廷艳.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