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含量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0-07-23  浏览次数:592次

      作者:唐伟 白鹰 王卓尔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21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S100蛋白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1〕。本文旨探讨NSE水平及S100蛋白与大面积脑梗死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所选病例均为2003年10月~2005年6月住院病人。于发病7 d内入院,大面积脑梗死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5(平均60.5)岁,其中出现意识障碍38例,死亡20例。对照组为腔隙性脑梗死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4(平均59)岁。两组年龄、性别匹配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1995)修定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大面积脑梗死定义为:梗死直径≥4.6 cm或梗死面积≥1叶。腔隙性脑梗死灶直径<1.5 cm,既往无心肌梗死、肝脏、肾脏、肌肉、肿瘤病史。

      1.2 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急诊或入院时的静脉血7 ml,立即于30 min内离心取上清液,置-70℃冰箱保存待测。对照组血标本处理同脑梗死组。另对发病36 h入院,20例死亡、28例存活患者入院时血清NSE和S100蛋白进行分析。并对20例发病36 h入院者,分别于发病后第36、72、120和168 h按上述方法收集标本。NSE和S100蛋白试剂盒均由瑞典CanAg DiagnosticsAB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清NSE、S100水平比较 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血清NSE、S100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 (表1)。

      2.2 不同意识障碍NSE和S100蛋白水平比较 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有意识障碍组比无意识障碍组明显升高(P<0.05)(表2)。

      2.3 死亡与存活患者组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比较 死亡组较存活组NSE和S100蛋白水平较明显升高(P<0.05)( 表3)。

      2.4 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动态变化 动态观察20例发病36 h入院的患者,发现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血清NSE、S100蛋白含量逐渐升高,其中NSE于发病后第72小时达峰值,S100蛋白于发病后第36 h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

      表1 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比较(略)

      与大面积脑梗死组比较:1)P<0.05

      表2 大面积脑梗死组有意识障碍与无意识障碍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比较(略)

      与意识障碍组比较:1)P<0.05

      表3 大面积脑梗死组存活与死亡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比较(略)

      与死亡组比较:1)P<0.05

      表4 20例发病36 h入院的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动态变化(略)

      与其他时间点比较:1)P<0.05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多见于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长期高血压颅内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闭塞而导致大面积梗死;其次为心源性栓塞,如房颤、心瓣膜病变;或无心脏病史,因颅外段颈动脉附壁血栓脱落,致大脑中动脉闭塞。NSE是主要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并参与糖酵解的特异酶,脑梗死NSE可从缺血损伤的神经元中“漏出”并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体循环,因而可在外周血中测定NSE〔2〕,可作为反映急性期脑损伤程度的指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S100蛋白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主要特异性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部位,其水平变化可反映脑胶质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4〕。已有的系列研究报道显示,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NSE、S100蛋白可全面判断神经元、胶质细胞结构有无损伤及其严重程度〔5〕。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血清NSE、S100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增高,有意识障碍组较无意识障碍组、死亡患者组较存活组NSE和S100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表明大面积脑梗死后,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坏死等改变,导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同时由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或破坏,进入血清中的NSE、S100蛋白含量就明显增高,且增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动态观察发现,发病后血清NSE、S100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但其增高的时间和幅度并不一致,血清NSE升高较早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与脑梗死后神经元对缺血、缺氧敏感及继发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神经元损伤有关;血清S100蛋白浓度有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综上,大面积脑梗死后脑组织中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血清NSE、S100蛋白含量能够较敏感地作为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损伤的标记物,同步定量测定血清NSE、S100蛋白水平能更全面地判断脑梗死患者脑实质损害情况,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预后判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张国元,许 可,等.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变化〔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9):572-3.

      2 BaroneFC,Clark RK,Price WT,et al.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creases incerebral and systemic circulation following focal ischemia〔J〕.Brain Res,1993;623:77-82.

      3 Oh SH,Lee JG,Na SJ,et al.Prediction of early clinical severity and extent of neuronal damage in anteriotcirculation infarction using the initial 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 level 〔J〕.Arch Neurol,2003;60:3741.

      4 Wunderlinch MT,Ebert AD,Kratz T,et al.Early neurobehavioral outcomeafter stroke is related to release of neurobiochemical markers of brain damage〔J〕.Stroke,1999;30:1190-5.

      5 Beems T,Simons KS,Yan Geel WJ,et al.Serum and GSF concentrations of brain specific protein in hydrocephalus〔J〕.Acta Neurochir(wien),2003;145:3743-5.

    ↑上一篇:钙激活蛋白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下一篇:急性脑梗死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相互关系的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