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咽喉茶治疗慢性咽炎120例

    发表时间:2009-12-14  浏览次数:678次

    咽喉茶治疗慢性咽炎120例 作者:刘秀层 王京平 吴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河南三门峡 472000 【关键词】 咽炎;慢性病;咽喉茶   2000—2006年,我们运用咽喉茶治疗慢性咽炎12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龄10~7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耳鼻咽喉科学》[1]中慢性咽炎的诊断标准确诊。咽部可有各种不适感,如异物感、发胀、发痒、灼热、吞咽不适、晨起微痛、醒后干燥等,咽部分泌物或多或少,但黏稠。常须作“吭”、“喀”,希望能清除咽部分泌物。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可引起刺激性咳嗽。患者多表现咽反射敏感,尤其晨起漱口、刷牙时恶心,易恶心作呕。   1.3 治疗方法 予咽喉茶。药物组成:金银花5 g,栀子5 g,胖大海1枚,玄参3 g,木蝴蝶3 g,麦门冬3 g,甘草3 g,青果3 g。开水冲泡以代茶饮。日1剂。7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喉痹标准拟定[2]。痊愈: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咽喉壁增生的淋巴组织消失,咽侧索无肿胀,停药6个月无复发;好转: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咽充血减轻,咽喉壁增生的淋巴组织减少;无效:服药2个疗程病情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120例,痊愈85例,好转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7%。 3 讨论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主要是咽部慢性充血、增生等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咽部有异物感,发痒,发胀,灼热,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伴大便干、尿赤、面部红肿等症状,检查咽部黏膜弥漫充血,呈黯红色,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充血、肿胀,声带小节、息肉、黏膜增厚等。现代医学认为,咽炎多由细菌、病毒及一些有害物理、化学因素刺激造成的咽部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虚火喉痹范畴。分为阴虚型、气虚型和痰热型。以阴虚火旺、阴虚津伤、痰热凝滞为基本病机。故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养阴生津,利咽止痛,止咳化痰,活血化瘀。咽喉茶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玄参养阴生津,解毒散结,润肠通便;麦门冬滋阴润肺,清泻肺热,益胃生津;胖大海、青果消肿化痰,利咽开音,清肠通便;木蝴蝶清肺热,利咽喉,治咳嗽、音哑;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热、滋阴增液、生津利咽、化痰止咳、泻热通便之功。   使用咽喉茶,以开水冲泡代茶而饮,有效成分在水中易于溶解,药力缓而持久,且配伍简单,可减少运用抗生素所致的副作用,且口服液由咽喉吞咽,使药力直达病所,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疗效。 【参考文献】  [1] 藤学敬.耳鼻咽喉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1

    ↑上一篇:咽喉部结核2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咽喉结核病32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