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眼震电图对992例神经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发表时间:2010-05-24  浏览次数:596次

      作者:孙红霞 张晓惠 白 玫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要】 通过总结992例神经性疾病患者的眼震电图资料,讨论了多种神经性疾病,包括中枢性神经病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小脑肿瘤等)和周围性神经病变(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疾病的眼震电图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认为眼震电图对前庭周围性病变和颅内病变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 眼震电图;神经性疾病;诊断

      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m,ENG)是耳科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内科、耳科、神经内外科和眼科医生的一种现代化诊断工具之一,成为神经系统检查的一个部分,它对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前庭系统功能的判定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为了总结经验,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4年2月至2009年7月全部ENG资料共992例,探讨ENG在神经性疾病分类及诊断中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992例为2004年2月至2009年7月以眩晕症状来我科诊治的患者,均经ENG检查,并由相关科室辅以CT、MRI等确诊为神经性疾病,其中包括中枢性神经病变,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小脑肿瘤等和周围性神经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男性424例,女性568例,年龄13~71岁,平均年龄57岁。

      1.2 ENG测试方法 使用北京宝润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ENG-V600 ENG检查系统进行检查。检查前24~48 h被测试者禁止饮酒或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镇静剂,避免因前庭神经的激惹和抑制而产生药物性眼震。检查在暗室中进行,由专人按正规的ENG操作规则负责测试,所有检查均戴红外视频眼罩进行,包括下述8项检查:(1)自发性眼震:受检者端坐位,平视前方,记录30 s。眼震≥7°/s为异常。(2)凝视性眼震:受检者端坐,正视前方,凝视右、左、上、下各30°之灯标,注视30 s,记录有否眼震。眼震≥7°/s为异常。(3)位置性眼震:在不同体位下诱发之眼震,常规采用5种头位进行检查,每个头位记录30 s。(4)变位性眼震(位置运动试验或良性阵发位置性眼震):快速改变头位,反复试验。(5)扫视试验:又称视测距障碍试验。受检者端坐位,眼睛注视跟踪视动屏的光点扫视移动,频率为0.5 Hz及随即扫视,记录30 s,观察延迟(靶运动和人眼反应之间的时程)和准确度(人眼扫视振幅和靶振幅的比较)。(6)跟踪试验:受检者端坐位,眼睛注视跟踪视动屏的光点平稳移动。在频率为0.1 Hz、0.2 Hz、0.4 Hz时,分别记录30 s,观察水平跟踪运动的曲线类型、增益值(眼速峰值与刺激峰值相比)。(7)视动性眼震试验:受试者端坐位,眼睛注视跟踪视动屏移动的光点,不断数光点,靶速度为40°/s,记录40 s,观察增益值(平均慢相速度和靶速度的比值)。(8)温度性眼震试验(包括固视抑制失败试验):受试者平卧,头枕30°角头枕,按一定顺序每次向耳道内注入44 ℃或30 ℃水200 mL,并记录每一次眼震方向、潜伏期、持续时间、频率、平均幅度和最大慢相角速度,得出双侧前庭不对称比及眼震优势偏向比。在冷热诱发眼震出现60~70 s时,令受检者注视前方灯标,正常人及末梢病变患者受视固定影响,冷热诱发眼震减弱或消失;而中枢病变者眼震不被视觉抑制或反而增强,称固视失败。

      2 结果

      992例神经性疾病患者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39例,其中扫视试验过射者8例,欠射者95例,其主要波型特点为光滑平稳、跟踪延迟;自发性眼震者32例,位置性眼震者138例,跟踪试验Ⅲ型曲线者96例,温度性眼震试验前庭功能较正常降低者6例,20例固视抑制失败;感音神经性耳聋239例,其中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25例,温度试验有前庭功能减退30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164例,其中自发性眼震36例,位置性眼震80例,患耳温度试验前庭功能减退者为99例,均以前庭反应减退为主,属前庭周围性病变;梅尼埃病105例,ENG检查均在间歇期内进行,扫视试验、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均正常,其中出现自发性眼震者33例,位置性眼震者36例,温度性眼震试验75例出现前庭功能减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8例,其中自发性眼震19例,凝视性眼震1例,位置性眼震29例,双侧前庭功能减退3例,一侧前庭功能减退47例;前庭神经元炎53例,发病前1~2周均有感冒病史,听力检查正常,ENG记录到自发性眼震23例,凝视性眼震19例,位置性眼震26例,所有患者前庭功能减退,均为单耳,未见双耳同时发病;脑梗死50例,其中扫视试验过射者28例,欠射者22例,凝视中出现丛棘波者13例,Bruns眼震者3例,自发性眼震者9例,视动眼震试验波型紊乱者20例,跟踪试验Ⅲ型曲线者23例,前庭功能均正常;糖尿病并发眩晕48例,其中出现自发性眼震者9例,位置性眼震者7例,跟踪试验:Ⅰ型17例、Ⅱ型23例、Ⅲ型3例、Ⅳ型5例。温度试验:一侧前庭功能减退者19例、双侧前庭功能减退者15例、前庭功能正常者1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眩晕34例,其中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手术证实合并迷路炎、迷路瘘管,ENG记录到自发性眼震8例,32例患侧前庭功能减退,2例前庭功能正常;小脑肿瘤1例,跟踪试验呈Ⅳ型曲线,有自发性及凝视性眼震,扫视试验过冲,温度试验出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固视抑制失败;耳药物中毒性眩晕1例,其年幼时庆大霉素引起,间断出现眩晕,右耳全聋,左耳重度神经性耳聋,发病期有自发性眼震和凝视性眼震,右侧前庭功能完全丧失,左侧前庭功能减退。992例患者中,714例为前庭周围性疾病,其中眼震电图单独确诊344例、占48.2 %,眼震电图辅以听力检测(ABR)确诊251例、占35.1 %,眼震电图辅以皮层脑电(ECOG)确诊30例、占4.2 %,眼震电图辅以其它检查,如CT、MRI及颅多普勒(TCD)等确诊89例、占12.5 %;278例为中枢性疾病,眼震电图单独确诊258例、占92.8 %。

      3 讨论

      眩晕症是最常见之临床症候群,发病率日渐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ENG是目前观察眼震的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效果较好的一种电生理检测手段。ENG检查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以温度试验为主的前庭功能测试,二是以视网膜-眼反射试验为主的反应中枢性病变的脑功能的测试[1]。ENG检查可判断前庭功能正常与否、判断病变侧别、判断前庭损伤是中枢性还是末梢性[2]。

      前庭周围性疾病是耳科医生在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耳药物中毒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前庭周围性疾病可出现自发性眼震、凝视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及变位性眼震,温度性眼震试验能正确判断病变的侧别和前庭功能障碍的程度与变化,而中枢性眩晕则以网膜-眼反射试验障碍、前庭功能正常为特点,以此可相鉴别。网膜-眼反射试验作为眼球运动功能的综合性测试,对颅内中枢性病变反应敏感。桥小脑角、脑干及后颅窝病变时视动功能异常,如扫视有过冲或欠冲现象、跟踪呈现齿轮状Ⅲ型曲线、视动眼震减弱和固视能力下降,肿瘤越大ENG异常越明显。ENG检查对颅内器质性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并有一定的定位价值,对器质性病变与非器质性病变如脑供血不足等有鉴别诊断意义,对小脑功能评定有重要价值。本组992例患者中714例为前庭周围性疾病,278例为中枢性疾病,眼震电图单独确诊正确率分别为48.2 %和92.8 %,因此我们认为ENG对临床诊断、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单希征,陈东兰,汪磊,等.眼震电图临床诊断1500例及其评价[J].海军总医院学报,1998,11(2):139-142.

      [2] 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3-82.

    ↑上一篇:鼻窦内窥镜手术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
    ↓下一篇:突发性耳聋临床诊治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