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局部激素鼻腔填塞物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15  浏览次数:594次

      作者:许尧生,武海春  作者单位:河北,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 河北,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激素作为鼻内镜手术后鼻腔填塞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应用布地奈德纱条作为填塞物,术后随访1年。结果 治愈112例(86.15%),好转16例(12.31%),无效2例(1.54%),总有效率为98.46%。结论 鼻内镜手术后应用局部激素作为鼻腔填塞物成分,可以早期减轻黏膜的炎症反应,减少术后黏膜水肿、囊泡、黏连等的发生。

      【关键词】 鼻内镜术,局部激素,鼻腔填塞物

      功能性鼻内镜外科手术(FESS)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手术后黏膜水肿、囊泡、黏连、窦口闭锁等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笔者应用局部激素(布地奈德混悬剂)作为术后填塞物,进行早期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科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6~68岁,平均42.6岁;病程2~26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头痛、流脓涕等症状。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必要时加横断轴位扫描。诊断分型标准按照2008年南昌会议标准[2]:1型(不伴鼻息肉)35例;2型(伴有鼻息肉)25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术前使用抗生素加糖皮质激素3天。麻醉均采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在用肾上腺素充分收缩鼻腔黏膜后,采用Messerklinger基本术式,术后鼻腔手术区填塞局部激素(布地奈德混悬剂)纱条及凡士林纱条,每侧应用4 ml。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3~5天,术后72 h分次抽出鼻腔填塞物,清理鼻腔血痂及分泌物。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门诊复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并清除窦腔内的分泌物及结痂;以后每2周鼻内镜复查一次,清理增生肉芽、囊泡、水肿黏膜及复发性息肉,分离黏连;病情缓解后每月随访1次,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内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见术腔黏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术后随访1年,治愈52例(86.7%),好转6例(10%),无效2例(3.3%),总有效率96.7%。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功能性鼻内镜外科(FESS)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鼻内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应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不损伤鼻腔及鼻窦正常表1 局部激素鼻腔填塞物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60例手术效果的解剖结构,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和鼻窦的基本功能[3],但手术后黏膜水肿、囊泡、黏连、窦口闭锁等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这与术中黏膜损伤,炎症反应有关。

      慢性鼻-鼻窦炎息肉是鼻腔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而非普通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而手术的创伤既能加剧原有的炎症反应又产生新的创伤诱发炎症反应,因此局部糖皮质激素用于该病的治疗有着充足的理论依据,它可以在炎症的各个阶段都发挥强大抗炎、抗水肿效应,并能促进损伤的纤毛上皮修复,减轻瘢痕增生及黏连,是目前治疗鼻黏膜炎症的一线药物,主张术前术后早期喷用,如非必须不应口服糖皮质激素[4]。

      ESS手术患者手术后术腔需行填塞,因而无法早期使用鼻喷激素,而及时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减轻黏膜创面炎症反应及水肿的关键,我们采用局部激素(布地奈德混悬剂)纱条进行填塞的方法,使药物直接接触创面持续作用,使手术创面炎症反应及时得到控制,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作用持续直达手术创面的特点,较之局部喷用激素更有效果,术后创面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黏膜水肿和囊泡的发生降低[5],黏膜功能恢复好,而且减少了全身的不良反应,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舒,李娜,张念凯.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1033例临床疗效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4):344-346.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 南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6-7.

      3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4 许庚,唐学慧,史剑波,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26(4):222-225.

      5 白广平,李俊,董频.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80例.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22(3):242-243.

    ↑上一篇:喉癌10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口腔颌面部炎症58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