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蛋白水平的改变

    发表时间:2010-02-05  浏览次数:706次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蛋白水平的改变作者:欧东仁,房淑欣    作者单位:250031济南,山东省交通医院神经内科(欧东仁);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房淑欣)    【关键词】  脑梗死 抗凝蛋白  有报道[1] 抗凝蛋白——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缺陷易导致缺血性卒中。本研究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抗凝蛋白水平的改变,探讨抗凝蛋白缺陷在ACI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ACI组:系2002年1月~2007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70例ACI患者,男158例,女112例;年龄 46~78岁,平均65岁;病程1~7 d,平均4.2 d;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排除肝肾疾病、糖尿病、妊娠及应用抗凝药物者。(2)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我院健康查体者100人,男55人,女45人;年龄48~72岁,平均64岁。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血浆抗凝蛋白检测  ACI患者于入院次日、正常对照组于体检日早晨空腹抽静脉血5 ml。抗凝蛋白检测均采用发色底物法,用美国IL公司ACL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2.2  统计学方法  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采用SPSS 8.0软件进行处理。2  结果    ACI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抗凝蛋白水平比较  见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I组患者血浆AT、PS 、PC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  表1  ACI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抗凝蛋白水平比较(略)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3  讨论   抗凝蛋白缺乏是与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易栓症的主要病因,也易导致动脉缺血性卒中。本研究对270例ACI患者血浆AT、PS 、PC水平进行检测,发现ACI患者血浆AT、PS 、PC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与李运刚等[1]的报道基本一致。提示抗凝蛋白缺乏,可能是ACI发生的原因之一。ACI时损伤的内皮细胞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凝血功能明显增强,凝血酶大量生成,同时消耗大量的AT,使其水平显著降低。同时由于血管内皮的损伤,PC被活化,抗凝物质被消耗。由于PS为PC的辅助因子,故PS随之也被消耗。本研究结果提示抗凝蛋白水平减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抗凝蛋白缺乏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为ACI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对于ACI患者,应进行抗凝蛋白检测,对PS、PC、AT缺乏,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应积极、规范地使用抗凝药物。肝素通过激活AT而发挥抗凝作用,一般AT水平维持在80%~120%之间,肝素才能起作用,对AT水平极低的患者,肝素不起抗凝作用。这时应用不依赖AT的抗凝药物,才可以起到最佳抗凝效果。【参考文献】    [1]李运刚,巩法莲,潘旭东,等.脑梗死患者抗凝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48.

    ↑上一篇: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下一篇:提高对维生素B12缺乏性神经病变的认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