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34例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12  浏览次数:512次

      作者:方萍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外科

      【关键词】 Peutz-Jeghers综合征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少见的以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与皮肤黏膜黑斑沉着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994年3月至2006年2月本院收治PJS患者34例,通过家系调查发现10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34例患者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10~42岁。病程2个月~7年。有家族史10例。结肠癌变3例,合并有乳腺癌2例,肺癌1例。34例患者有皮肤及粘膜不同程度的黑色或褐色色素沉着, 如泼墨状, 直径1~12mm,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极少融合成片,不高出皮肤表面,色素沉着以口唇、颊粘膜多见(25例),部分见于指(趾)端、手脚掌面,呈对称性, 1例见于齿龈,3例见于肛门、外阴部。其中下腹痛23例,上腹痛4例,便血21例,息肉反复从肛门脱出3例,重度贫血5例,急性肠梗阻3例,无症状5例。

      1.2 诊断标准[1]

      (1)有口唇及四肢末梢黑斑,伴有胃肠息肉28例,不管有无家族史,均诊断为黑斑息肉综合征;(2)虽无黑斑,但有PJS家族史,有胃肠道息肉3例;(3)2例小肠插管造影发现小肠息肉,未作病理检查,但有PJS家族史及典型黑斑的仍诊断为PJS。(4)虽无家族史,无黑斑,但内镜示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检查为典型的错构瘤样息肉1例。

      1.3 内镜及X线检查

      患者均作胃镜、结肠镜及小肠插管造影。结果胃十二指肠息肉15例, 息肉呈半球形隆起,1~18枚,其中50枚以上1例, 散在分布胃各部(大弯多见)及十二指肠。结肠息肉18例,息肉以蕈状、乳头状、分叶状多见, 多有蒂, 蒂长短不一。小肠息肉20例,小肠造影示小肠呈蜂窝样充盈缺损。

      1.4 治疗

      34例患者14例在内镜下分次、分批行高频电凝切除或圈套术扎除。18例接受外科治疗,包括3例因病程中出现肠梗阻而行手术治疗,2例因肠套叠,术中将病变肠段切除,3例因活检病理示腺瘤癌变而行根治术,10例由于小肠广泛息肉行小肠部分切除。2例外科手术中联合内镜息肉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痊愈标准出院,即肠道无可见息肉,无临床症状。

      1.5 病理结果

      错构瘤26例,腺瘤样息肉5例;恶变腺癌3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1~12年,复查时行肠镜、胃镜、小肠插管造影检查。治疗后1、3、5年息肉的复发率12、11、9例,随访发现的息肉均在内镜下切除术。6例未发现复发,3例死于其他疾病。随访中有1例6年后出现胰腺癌,1例8年后出现前列腺癌。

      3 讨论

      PJS 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常见于10岁前的儿童,也有在婴儿期即被发现,青春期后皮肤的色素斑可有明显褪色,但粘膜色素斑不会褪色,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是本病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PJS息肉可发生于全消化道, 主要部位在小肠, 尤其是空肠部分,胃肠息肉是在儿童期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增生的,可出现腹痛、便血,并引起出血、肠套叠、肠梗阻。本组有2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便血等不适。虽然PJS 的错构瘤恶变潜力不大, 但部分PJS患者息肉可以合并腺瘤性息肉,并可观察到错构瘤→腺瘤→腺癌的组织学证据。本组发现3例PJS患者伴有消化道外恶性肿瘤。目前研究表明PJS能从错构瘤转变成癌, 提示与其致病基因相关。PJS患者由于STK 11 基因突变,从而引起胃肠道错构瘤,并进而向肿瘤方向发展。Boardman等[2]对5个PJS家系先证者及23个散发性PJS患者的研究中发现,5个具有PJS家族史的先证者中有2个检测到STK 11基因突变,23个散发PJS患者中仅有4个检测到该基因的突变。3/ 5 例的家系患者无STK 11基因突变,而与家族性PJS患者相比,散发性PJS患者STK 11基因突变的检出率更低。拟进一步积累病例并对本家系的STK 11等基因分析检测,研究本病是否存在遗传异质性。

      现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机会均等,半数有家族史,少数呈越代遗传现象。随访复查情况表明息肉切除后容易短时间内复发[3],提示及时内镜随访复查,清除新生的息肉,防止息肉恶变是非常必要的。但内镜难于到达空肠、回肠,对于息肉密集丛生的肠段,内镜下难于完全清除息肉,且内镜治疗存在出血和穿孔的风险。内镜与手术结合可能是PJS治疗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仅用于内镜难于治疗的息肉、恶变及有外科急腹症的PJS患者。手术时要重点清除难于镜下切除的息肉。术中内镜治疗可以清除小肠息肉,提供更长时间的无息肉状态及消除潜在危险性的息肉[4]。同时本组发现PJS患者发生胃肠道及以胃肠道外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建议每年行血红蛋白、大便隐血检查及盆腔、腹部超声检查,每2年胃、肠镜及小肠X线等检查以利于恶性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主编. 现代腹部外科学.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82~195.

      2 Boardman LA, Thibodeau SN, Schaid DJ, et al. Increased risk for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the Peutz-Jeghers syndrome. Ann Intern Med, 1998,128(11):896~899.

      3 Taguchi T, Suita S, Taguchi S, et al. Peutz-Jeghers syndrome in children: high recurrence rate in short-term follow-up. Asian J Surg, 2003, 26(4): 221~224.

      4 Lin BC, Lien JM, Chen RJ, et al. Combined endoscopic an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e polyposis of Peutz-Jeghers syndrome. Surg Endosc, 2000, 14(12): 1185~1187.

    ↑上一篇:甲状腺结节285例临床诊断分析
    ↓下一篇:肠梗阻100例临床诊治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