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Ⅰ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80例

    发表时间:2011-11-11  浏览次数:657次

      作者:房翔  作者单位:宝应县中医院,江苏 宝应

      【摘要】目的 观察和评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I期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例分成I期根治性手术组(治疗组)和单纯切开排脓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随访术后1年内的脓肿复发和肛瘘发生情况,评价I期根治性手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术后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者1例,对照组27例,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术后1年内复发者1例,对照组8例,两组比较(P<0.01)。结论 Ⅰ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较单纯切开引流术存在明显的优越性,能明显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的发生率,降低了再次手术的机率。

      【关键词】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I期根治术,复发率,肛瘘

      肛门脓肿是肛肠外科难治的疾病之一。2001年10月~2006年9月我们选择了80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采用I期根治术,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切开排脓术治疗,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I期根治术组(治疗组)48例和单纯切开排脓术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48例中,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31.73±13.07)岁;病程3 d~6年;既往有肛门脓肿发作史者9例。对照组32例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0.94±14.35)岁;病程3 d~5年;既往有肛门脓肿发作史者6例。两组中均无肛门部脓肿手术史,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椎管麻醉,取侧卧位,消毒铺巾。

      1.2.1 治疗组 待肛门括约肌松弛后,用稀碘伏消毒肛管和直肠腔。用指诊检查脓肿的位置、范围,确定内口部位,然后在肛周皮肤红肿压痛最明显或波动最显著处,作一放射状切口,切开排脓,食指探查脓腔。分离脓肿间隔,一食指伸入肛内,另一手将探条由脓腔内插入,经内口由肛内引出。沿探条切开内口和脓腔表面覆盖,切口贯穿脓腔,若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上,则由内口拖出探条和橡皮筋。脓腔在肛管直肠环以下部分切开,在肛管直肠环以上部分挂线。

      1.2.2 对照组 在肛周皮肤红肿压痛最明显或波动最显著处,作一放射状切口,切开排脓,食指探查脓腔,分离脓肿间隔。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脓腔,用油纱条填塞后包扎。

      术后处理 麻醉消失后均正常进食,术后保持大便通畅,排便后用中药洗剂薰洗创面,术后及时换药,合理应用抗生素。有橡皮筋对口引流的手术创面换药时要用生理盐水或5%的甲硝唑溶液冲洗较深创面,挂线患者术后若橡皮筋松动,应及时勒紧,直至橡皮筋脱落。

      1.3 观察和评估指标 观察两组病例术后感染控制情况、创面愈合时间,随访术后1年内的脓肿复发情况和肛瘘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术后平均愈合时间28 d,对照组31 d,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术后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者1例(2.08%),对照组27例(84.38%),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术后1年内复发者1例(2.08%);对照组8例(25%),两组比较(P<0.01)。结论:Ⅰ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较单纯切开引流术存在明显的优越性,能明显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的发生率,缩短了病程,降低了再次手术的机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 讨论

      直肠肛周脓肿是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组织间隙发生的化脓性感染,绝大部分直肠肛管脓肿由开口于肛隐窝的肛腺感染引起[1]。Eisenhammer和Parks提出的“隐窝腺学说”认为约93%的肛周脓肿为隐窝处的肛腺感染引起的,而单纯脓肿切排只能引流脓液,而不能清除受感染的肛腺及内口,故易复发及遗留肛瘘[2]。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以往多采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手术,由于术后脓肿复发和后遗肛瘘的发生率较高,故大多数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3]。结果表明,I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能明显缩短疗程,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笔者认为,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下5点:(1)准确查找和正确处理内口。“内口”即肛周脓肿的原发感染病灶,是发病的根源,治疗的关键。(2)手术切口的设计。低位脓肿做放射状切口,由内口切至脓肿边缘,并适当切除两侧炎性皮缘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假愈合。高位脓肿或多间隙脓肿要全部、彻底破除所有脓腔间隔,设计好主切口和各辅助引流切口的位置,保证各脓腔间隙引流通畅。两个引流切口之间可留1~3 cm左右宽皮桥,桥下引流通畅。各辅助引流切口与主切口之间用橡皮筋作对口引流。(3)挂线紧线是治疗重点,对于内口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采用直肠环下部分切开,肛管直肠环以上部分挂线,结扎橡皮筋的脱线时间以14 d左右为宜,对于脓腔范围较大的脓肿,可推迟紧线时间,利用挂线的持续性引流作用,待炎症范围相对缩小,创腔缩小后再次紧线。这样还可以减少术后肛门失禁的发生。(4)术后处理。术后要保持引流通畅,使伤口从深到浅,从里到外生长愈合,以防止肛缘皮肤过早愈合,再次形成新的内口[4],换药时清洁创面后置入引流纱条,尽量填充脓腔基底部,松紧适度,使引流通畅,肉芽从基底部开始生长,避免形成死腔或假愈合。(5)合理使用抗生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手术前后应选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为主的抗菌药物。脓液培养对抗生素的选择有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术后可选择双氧水、洗必泰、生理盐水或敏感的抗生素稀释液体为冲洗液冲洗脓腔,引流脓液。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2.

      [2]艾中立.肛门脓肿的诊断与治疗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1):649651.

      [3]Deroide G,deroide JP.Anal fistulae and adscesses l diag-nosticaspects,excepting Crohns disease[J].J Chir,2000,137(2):8392.

      [4]Mortensen J,Kragland K.Klarke M,et a1.Primary sUrture o fanorectal adscess[J].Dis colin Rectum,2005,126l:388398.

    ↑上一篇:耻骨钻孔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下一篇: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护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