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术后炎性肠梗阻31例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12-07  浏览次数:555次

      作者:顾忠  作者单位:741020 甘肃,天水市麦积区渭南卫生院

      【摘要】 目的 总结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1例炎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治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的应用。结果 31例全部用非手术疗法治愈。结论 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是安全可行的,并且效果满意。

      【关键词】 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

      术后炎性肠梗阻是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动力性及机械性并存在肠梗阻。一般发生于腹部手术后1~3 周,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须与粘连性肠梗阻相鉴别,治疗宜采用非手术疗法。现将我院近10 年来收治的31例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治情况回顾性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近10 年来收治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共31例,占同期肠梗阻病例的4.8%。男21例,女8 例,年龄最小6 个月,最大78 岁,平均43.7 岁。梗阻前的手术部位:胃手术3例,小肠手术3 例,肠道手术11例,大肠手术6例,阑尾手术5例,妇科或其他腹部手术3 例;营养状况:由于发病前及术后长时间不能进食以及创伤、感染等原因,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或体重减轻,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者19 例,其中低于30 g/L者5例;诊断方法:有下列情况者即可做出炎性肠梗阻的诊断:(1)近期有腹部手术史,且手术创伤大或腹腔感染重或患者营养不良;(2)有明显的肠梗阻表现,但腹痛不剧烈;(3)腹部有广泛的压痛,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4)腹部X 线示无高度扩张的肠袢,但有散在小而浅的气液平。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全肠外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的应用。当血清白蛋白低于30 g/L时给予白蛋白及利尿剂,在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早期予以胃肠道动力药物。

      1.3 治疗结果 经以上方法治疗后患者恢复肛门排气排便,进食后无梗阻的表现,腹软无压痛,腹部X线检查无梗阻征象即视为痊愈,按此标准,本组31 例患者全部治愈。

      2 讨论

      2.1 诊断 术后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术后1~3周,与腹腔的严重感染、广泛的粘连分离、术中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一种或数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肠壁出现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渗出,造成肠麻痹、肠粘连而形成肠梗阻,而肠管的蠕动减弱或消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腹痛不剧烈。体查时无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略紧,有压痛,但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无明显的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腹部X 线检查表现为广泛的肠管积气积液,液平浅而小,无巨大的肠袢或腹水,根据以上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不难确立,但必须与粘连性肠梗阻进行鉴别,因为后者在相同体征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若将粘连性肠梗阻误诊为炎性肠梗阻,将会贻误手术时机造成肠坏死,使生命受到威胁。同样,若将术后炎性肠梗阻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就有可能选择手术治疗,加重了炎性肠梗阻的病变,后果十分严重[1]。

      2.2 治疗 (1)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患者由于不能进食或禁食时间较长,加上手术的创伤、感染等,其营养状况均较差,患者处于氮负平衡,此时营养支持尤为重要,但由于肠壁的充血、水肿,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经肠道营养无法供给,因此全肠外营养是最佳选择,包括少量多次输注新鲜血液。这样既供给了能量,改善了营养状况,又减轻了胃肠道的负担,使肠壁水肿消退,梗阻得以解除,机体迅速恢复。(2)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及生长抑素的应用,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改善肠道蠕动功能。(3)抗感染亦是关键。由于患者营养不良,肠壁炎性水肿,肠黏膜屏障作用减弱,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细菌异位继发感染,另外,原发部位的感染仍需有效的予以控制。(4)维持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的平衡[2]。通过以上治疗措施,31 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时间7~19 d不等,平均14.3 d。但是,在治疗时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特别提防将黏连性肠梗阻误诊为炎性肠梗阻,一旦发现有肠绞窄的迹象,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以及腹痛加剧,腹膜炎体征明显,表明诊断有误,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诊断明确,治疗效果满意。因此我们认为对术后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疗法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 (7):387.

      2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上一篇:直肠癌周围神经浸润的研究现状
    ↓下一篇:热缓释胰腺肿瘤治疗仪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30例临床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