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结肠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小儿大肠息肉103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21  浏览次数:587次

      作者:卢敏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肛肠科,浙江 温州

      【关键词】 结肠镜,治疗,小儿大肠息肉

      随着医疗条件的逐步提高,患儿行肠镜检查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安全性能也越来越高。我院自2003-2007年开展肠镜以来,总共发现小儿大肠息肉患者103例,均在肠镜下行高频电切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小儿大肠息肉患者103例,男70例,女33例,男:女为2.12:1,年龄1~11岁,平均年龄(4.68±2.02)岁。共摘除息肉122颗,单发的有91例,多发的有12例。息肉最大有3 cm×3 cm,长蒂。部位分布以直肠(73/103)多见,其次为乙状结肠(18/103),再次为降结肠(7/103)、横结肠(2/103)、肝曲(2/103)、升结肠(1/103)。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均住院治疗,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出凝血时间,术前1 d进全流食,口服25%硫酸镁30~50 mL、饮水500 mL等进行肠道准备,对单颗低位息肉,可仅以温生理盐水灌肠进行肠道准备。术前4 h禁食禁饮,在麻醉师的参与下,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剂量在每次1.5~2.0 mg/kg,监测小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等。

      1.2.2 器械:奥林帕斯电子结肠镜CF2041,奥林帕斯圈套器,高频电发生器,止血钛夹。

      1.2.3 手术方法及过程: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电凝电灼术治疗息肉。所采用的功率为电凝20~25 W,电切20~25 W。必须由有熟练操作肠镜技术的医师进行操作。按照“偱腔进镜,少充气,少吸气,少滑进”的原则,见到息肉后,合理调整好角度,暴露充分情况下进行操作。若息肉摘除后,基底部有活动性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或用止血夹钳夹止血。多发息肉的患儿,如3个以上息肉最好分次套扎,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1.2.4 术后处理:主要避免剧烈运动,卧床休息1~2 d,保持少渣饮食7 d左右,术后2~3 d内予预防性抗生素运用,口服或静脉输液,予止血药治疗。密切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症状。

      1.3 结果

      本组103例息肉患者均成功行息肉套扎术,术后有6例出现息肉残端创面出血,无一例肠穿孔。术后病理证实为:幼年性息肉多见,占95%(98/103);炎性息肉少见,占3%(3/103);腺瘤更少见,占2%(2/103)。随访1~2年,无一例复发。

      2 讨论

      小儿肠息肉是小儿消化道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息肉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人们发现约有50%以上的便血是由肠息肉引起的。而小儿肠息肉主要以单发为主,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本组报告中,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的息肉占88.3%,与国外报道[1]相一致。而且,其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幼年性息肉属于错构瘤,尤其单发的幼年性息肉一般认为是良性病变,不会癌变[2]。但近来发现幼年性息肉有一定的潜在性癌变可能[3],故需要尽早治疗。

      目前最合理的治疗手段是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4]。但小儿肠壁薄,肠腔狭窄,黏膜娇嫩,若操作不规范,动作粗暴,极易出现并发症。而且进行息肉套扎时,电凝、电切的时间应比成人要短,我们一般控制电凝时间在3 s左右,然后电切1~2 s;若息肉仍未切除下来,继续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息肉切除为止。在提起息肉时,忌过度用力,小儿大肠息肉较脆,很容易将息肉扯断,造成出血;而且在紧缩圈套器时,不能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息肉切割而出血。若发现术中有出血,则马上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的蒸馏水(100 mL:8 mg)喷洒创面,一般渗血可立即止住,若仍有出血,可用夹钛将出血点夹住。国内文献报道称肠息肉治疗术中残端渗血发生率为6.77%[5],本组并发术中出血率为5.82%,与国内报告基本相近。

      出于安全考虑,对小儿是否行常规全结肠镜检查目前存在争议,王洪波[6]认为有88.6%息肉一般好发在左半结肠,故基本不行右半结肠检查,但我们主张对8岁以上的孩子,若反复便血,左半结肠未发现息肉或已处理过又出现便血的,可考虑进一步行全结肠检查,以提高诊治率。

      小儿大肠息肉虽然总的趋势是良性,但有癌变的潜能,术后定期内镜复查,是预防、控制与减少成年大肠癌发病的重要途径[7]。我们一般要求1~2年内复查肠镜,若没有复发,延长复查时间至2~3年一次,直至没有复发为止。

      【参考文献】

      [1] 潘德寿,冯福才,陈村龙,等.小儿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腔内治疗[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1999,4(3):56-57.

      [2] Nugent KP,Talbot IC,Hodgson SV,et al.Solitary juvenile polyps:not a marker for subsequent malignancy[J].Gastroenterology,1993,105(3):698-700.

      [3] 黄晓磊,童美琴,陈飞波,等.儿童结肠息肉内镜诊治及病理特点[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8):1560-1561.

      [4] 梁玮,郑晓玲,何利平.小儿麻醉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3):206-207.

      [5] 聂兴才,余娜,吴克利,等.内镜下治疗小儿大肠息肉162例分析[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4):282-283.

      [6] 王洪波,刘吉勇,西俊风,等.应用电子结肠镜治疗小儿大肠息肉[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3):181.

      [7] 刘竹娥,韩宇,秦咏梅.小儿大肠镜96例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176.

    ↑上一篇:乳头凹陷早期干预降低产后乳腺炎56例
    ↓下一篇:国产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的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