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37例探讨
发表时间:2012-02-16 浏览次数:779次
作者:王建君,陈汉玉,陈孝忠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杭区星桥街道卫生院
【关键词】 肛门
肛门直肠脓肿是肛肠外科的常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单纯行脓肿切开引流,先不作内口处理,故终将形成肛瘘,而施二期肛瘘手术。不但病程长,还使患者增加了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2002年3月至2006年5月作者对低位肛周脓肿行一期切开,同步合理处置内口而达到彻底清创。对高位肛周脓肿行切开挂线引流,均取得了一次性根治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患者中男29例,女8例;年龄25~63岁。肛周皮下间隙脓肿24例,坐骨肛管间隙脓肿11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排空大便,常规备皮消毒,患者取俯卧位,在骶管麻醉或局麻下,于脓肿波动明显处行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排出脓液,然后以左手食指为引导,伸入肛门内肛隐窝处,右手持血管钳沿脓腔向上探及,在食指与血管钳相触之粘膜最薄处最高点一般为内口。随即用血管钳敞开内口,并将内口与切口之间的组织全层切开。有时在切排前轻压脓肿,也可看到脓液从内口溢出。对低位脓肿者,切开后,脓腔以双氧水及聚维酮碘液(PVP碘液)清洗,充分切除色暗之坏死组织及已纤维样病变组织,延长切口至正常组织约1~1.5cm,切除切口周缘皮肤组织0.5~1cm左右,使切口呈网球拍形,敞开创面,通畅引流,避免假性愈合。对于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上之脓肿者,则不即刻全层切开,用以橡皮筋穿过内口施挂线疗法。术后对切开敞开引流之低位肛周脓肿者,每日PVP碘液创面消毒后,凡士林纱条换药2~3周。对高位挂线术者,每次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外敷纱布即可。1周后挂线脱落,肉芽自基底部向创面逐渐长出,此时可用PVP液消毒创面,用凡士林纱条换药至愈合。
2 结果
37例肛周脓肿患者在术后3~4周全部治愈,未发生出血,肛门失禁、肛瘘形成等并发症。
3 讨论
直肠肛周脓肿是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组织间隙发生的化脓性感染,绝大部分直肠肛管脓肿由开口于肛隐窝的肛腺感染引起[1]。Eisenhammer和Parks提出的“隐窝腺学说”认为约93%的肛周脓肿为隐窝处的肛腺感染引起的,而单纯脓肿切排只能引流脓液,而不能清除受感染的肛腺及内口,故易复发及遗留肛瘘[2]。低位肛周脓肿从肛腺感染区开始,一次性切开整个脓腔及内口,切开彻底,引流通畅,切除了包括内口之肛腺感染区,清除了腐败坏死组织,消除了脓肿再发及肛瘘形成之隐患。而对高位脓肿施以挂线术,得到的是一种慢性“切开”和对口引流法。临床上看到由于挂线的紧缩刺激,逐渐扩大了内口和引流通道,内口虽然继续感染,但能确保引流通畅,故不会导致炎症扩散,有利于肉芽组织自基底部顺利生长。由于挂线的剌激使括约肌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边勒开,边修复,不致括约肌急剧离断,也不存在因切开内口而使创面过大,故无出血和肛门失禁的危险。最后勒开的内口脱线,此时肉芽已自基底向创面生长,不易造成假愈合。失去了形成肛瘘的基础,达到了预防后遗肛瘘,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主编. 外科学.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2.
2 艾中立. 肛门脓肿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1):64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