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直肠癌Miles术中预防结肠造口旁疝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2-03-07  浏览次数:622次

      作者:杨步荣,李刚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腹部外科 昆明

      【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Miles术中结肠造口旁疝的预防。方法 采取左下腹经腹直肌或经腹直肌旁造口位置,留取适当乙状结肠肠段,减少乙状结肠系膜脂肪,分层缝合方法行乙状结肠单腔永久性造口。结果 在20例经腹直肌结肠造口患者中,无结肠造口旁疝发生;26例经腹直肌旁结肠造口患者中,有2例发生造口旁疝。结论 为预防结肠造口旁疝的发生,手术中应选择经腹直肌造口,避免造口段肠管过长,肠系膜脂肪保留过多;合理选择腹壁造口直径;实行分层缝合方法。

      【关键词】 直肠肿瘤,Miles术,造口旁疝

      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旁疝是肠造口的并发症之一,随造口时间延长发生率增加,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3%~10%[1~3],国外报道为10%~36%[4],造口旁疝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且影响患者的穿衣和美观。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施行直肠癌Miles术46例,术后发生结肠造口旁疝2例,发生率4.4%,现将手术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11例,女35例,年龄54~73岁,平均65.8岁。20例采取经腹直肌造口,26例经腹直肌旁造口。

      1.2 手术方法 直肠癌Miles术中,常规行左下腹人工肛门造口,造口部位选择为经腹直肌和经腹直肌旁造口两种,造口直径在3 cm左右,并且分离肌肉时用力要轻柔,以免损伤肌肉的血管、神经;腹直肌前鞘或腹外斜肌腱膜作十字形切开;留取游离的乙状结肠肠段不宜过长,以能够经腹壁造口高出皮面2~3 cm为宜;肠段系膜脂肪组织不宜过多;造口肠段拖出后乙状结肠肠壁与造瘘口腹膜间断缝合8~10针;最后分别将肠壁与腹直肌前鞘或腹外斜肌腱膜和皮肤缝合固定,完成造口,并观察造口肠管颜色。

      1.3 结果 本组经腹直肌造口20例患者无造口旁疝发生,26例经腹直肌旁造口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造口旁疝,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6岁、71岁,发生时间为术后3个月和8个月。2例患者均行CT检查证实为结肠造口旁疝,表现为柔软造口旁肿物,伴有局部不适或坠胀感,尤以站立或久坐后更明显。所有患者无造口出血、坏死、感染、狭窄、回缩或内陷等。

      2 讨 论

      肠造口旁疝是指与肠造口有关的腹壁切口疝,由各种原因使小肠或结肠经造口侧方脱出所致。直肠癌Miles手术所行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随着时间的延长,其造口旁疝的发生率有所增加。由于肠造口旁疝术后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所以胃肠外科医生必须重视预防造口旁疝的发生及其临床处理。咎其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首先是造口处腹壁薄弱;其次是腹内压升高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肥胖和高龄患者越来越多,所伴随的各种老年疾病如:长期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随之而来。根据临床观察,发生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旁疝的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合并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肥胖或体质较虚弱患者。并且疝的发生开始多见于造口的上方、下方或外侧,这可能与其内侧有腹直肌有关。从解剖学来看,如果选择左下腹腹直肌外侧造口,其部位恰恰处于直疝三角位置,势必增加疝的发生率。本组2例造口旁疝患者其造口位置均选择为腹直肌旁,并且为肥胖患者。因此,对于高龄、肥胖或体弱患者行乙状结肠造口时,我们的体会是:(1)造口位置选择经腹直肌造口,文献报道认为经腹直肌旁造口易发生造口旁疝,而经腹直肌造口可减少造口旁疝的发生[5,6]。(2)造口所需游离乙状结肠肠段不宜过长,以免日后大便壅积在这一肠段增加腹内压。(3)造口肠段系膜脂肪组织不宜保留过多,以防日后系膜脂肪在压力等因素改变作用下“脂肪萎缩”而造成造口处过大腔隙,导致疝发生。(4)分离腹直肌时避免用力粗暴,以免损伤肌肉的血管、神经,导致肌肉萎缩。(5)造口肠壁与腹壁各层分层缝合,以减少局部张力,愈合更佳。(6)术中应彻底止血,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术后局部血肿和感染发生。(7)术前、术后积极处理可能导致腹压增高的各种并发症,减少造口旁疝发生。虽然,造口旁疝因疝囊颈比较宽大,临床上不易发生嵌顿,但是旁疝所致腹壁局部膨隆和不适,给患者身体上和精神上造成沉重负担,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应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喻德洪,蒋虹.造口旁疝的治疗近况[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94,6: 342343.

      [2]万德森.肠造口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实用肿瘤杂志,1998,13 (4): 195196.

      [3]阎于悌,杨雄飞,刘玉萍.造口旁疝的预防及治疗[J].浙江肿瘤,1998,4 (4): 260261.

      [4]MoonTong Cheung, NamHung Chia,WaiYip Chiu,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parastomal hernia complicating sigmoid colostomies[J]. Dis Colon Rectum,2001,44 (2):358360.

      [5]Rongen MJ,Dekker FA,Geerdes BP,et al. Secondary coloperineal pullthrough and double dynamic graciloplasly after Miles resectionfeasible,but with a high morbidity[J].Dis Colon Rectum,1999,42:776780.

      [6]黄莚庭主编. 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4.

    ↑上一篇:直肠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下一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时机选择的现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