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小切口搔刮术治疗腋臭108例

    发表时间:2012-03-12  浏览次数:666次

      作者:高瑞彤  作者单位:甘肃康乐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关键词】 小切口搔刮术,腋臭

      腋臭是由于腋部大汗腺分泌的汗液与污垢被细菌分解后,散发出一种令人讨厌的臭味,为整形门诊常见疾患。2005~2008年应用小切口搔刮术治疗腋臭108例,效果良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08例,男36例,女72例,年龄16~38岁,均为双侧腋臭。

      治疗方法:患者平卧,两上肢上抬外展,屈肘掌心向上置于枕部,剃除两侧腋毛,在腋毛区边缘用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铺巾。腋部搔刮区用0.5%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及生理盐水组成的局麻混合液进行浸润麻醉,使术区组织肿胀。在腋窝后侧缘设计约1cm长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手术刀在皮肤真皮基底层与脂肪层之间按术前龙胆紫标记范围内分离,用刮匙刮除附于真皮的脂肪球;刮除不彻底时用眼科剪刀剪除,彻底破坏毛囊,彻底止血,放置橡皮引流条。缝合刀口,横“8”字绷带加压包扎。

      结 果

      随访6~12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100例臭味完全消失,4例有轻度异味,但较术前明显变轻,4例术后腋部皮下血肿形成,经引流后好转。

      讨 论

      目前对腋臭的治疗方法较多,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非手术治疗,如外用或皮下用药,冷冻、激光、电离子治疗机治疗等,均不能完全破坏腺体,疗效不甚满意;另一类手术治疗,传统的外科手术是将有腋毛的皮肤切除,腋窝遗留瘢痕,甚至会影响上肢活动,偶有出现上肢淋巴回流障碍。小切口搔刮术治疗腋臭不像其他手术那样在腋部做大切口,通过小切口就能有效地破坏腋部皮下汗腺、毛囊及皮脂腺,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刀口隐蔽、预后无明显瘢痕、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颇受患者欢迎。

      术中及术后应注意事项,腋窝部毛囊较粗,易寄存细菌,容易感染,应重视皮肤消毒,避免在盛夏做手术。术后常规用抗生素。术后包扎是预防皮下血肿及皮肤缺血坏死的重要措施。双腋窝区放置数层小纱布,再覆盖大纱布或棉垫,用胶布固定后再用绷带做“8”字包扎,防止包扎时敷料移动,影响止血效果。一旦发生皮下血肿要及时引流。

    ↑上一篇: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下一篇: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常见难点与手术技巧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