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23  浏览次数:647次

      作者:谢汉东  作者单位:重庆,重庆松藻煤电公司总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41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1天。手术组治愈3例,平均治愈时间为31天。 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发于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腹部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3周,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但很少发生肠绞窄坏死,保守治疗大都有效,治疗上最好先予以生长抑素为主的保守治疗,应严密观察,如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再及时中转手术。

      【关键词】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为腹部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并排除其他梗阻原因而获得。病情常反复发作,往常因对其发病机制认识不足而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治疗手段,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2002年3月—2008年5月笔者回顾分析了治疗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15~67岁,平均43岁。手术类型:上腹部手术11例,小肠手术5例,阑尾手术14例,结肠手术3例,盆腔手术8例。本组均在术后3~24天内并发急性炎性肠梗阻。其中3~7天16例,8~14天13例,15~24天12例,全组均有不同程度腹胀,伴恶心呕吐35例,腹痛38例,停止排便排气34例,均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未及包块,叩诊为浊音,听诊均有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立位X线平片均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气液平面,CT检查有不全性肠梗阻,小肠壁广泛水肿、增厚粘连,肠腔内积液及腹腔渗出等表现。

      1.2 治疗方法

      1.2.1 非手术治疗 共38例,治疗措施包括: (1)禁食,胃肠减压;(2)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滴注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内炎性渗出;(3)使用H2-受体阻滞剂;(4)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减轻肠道炎症和水肿,3~5天后逐渐停药;(5)给予抗生素防感染;(6)早期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7)中医针灸,包括热疗,足三里封闭,艾条灸足三里等。

      1.2.2 手术治疗 有3例。手术方式主要是:单纯肠粘连松解术、肠减压术、腹腔冲洗术。

      2 结果

      本组经保守治疗治愈38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1天。手术组治愈3例,平均治愈时间为31天,其中1例(为阑尾切除术后25天发病者)在分离粘连时引起了多发性肠破裂和术后肠瘘,后保守治疗,历时65天治愈。

      3 讨论

      3.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本病诊断并不困难。(1)近期腹部手术史明确,特别是有腹腔污染或创伤大的腹部手术史;(2)多发生于2周左右,可有部分患者肠功能一度恢复且进食后再出现梗阻症状;(3)均无排气排便,伴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症状;(4)腹胀呈对称性,无肠型出现,腹部压痛不定位,不明显,一般无肌紧张、反跳痛;(5)体温基本正常,偶有中、低热;(6)白细胞总数多在5×109/L以内,中性粒细胞少于90%;(7)腹部X线立位片可见多 气液平面,肠腔内积液现象;(8)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襻成团,腹腔渗出等;(9)诊断本病时必须排除腹部手术后内疝、肠扭转、肠套叠等机械性肠梗阻以及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3.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大多数学者基本上倾向于先行保守治疗。本组病例中38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临床上多有1次或多次手术史,肠管间有着广泛炎症、水肿和紧密粘连,以致肠襻解剖不清,因此手术治疗极为困难。而且,再手术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除梗阻,反而会因再剥离而损伤肠管,增加粗糙面,更增加了梗阻机会,严重者可致肠瘘发生。同时,因为肠梗阻肠腔内压力增高,肠管血运差加上肠壁水肿,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若行肠切除或短路手术,则易引起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肠坏死,发生致命性并发症。另外,炎性肠梗阻本身无肠管狭窄或阻断等机械性因素存在,手术治疗亦不能恢复其通畅。本组1例阑尾切除术后25天发病,术中因分离粘连而引起多发性肠瘘,给治疗造成极大困难。因此我们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不是首选方法,特别是在手术后近期2周内尤应慎重,以免导致更多严重的并发症。当然如有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应及时中转手术。我们认为,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保守治疗要点为:(1)胃肠减压;(2)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4)给予生长抑素;(5)必要时予以广谱抗生素;(6)肠外营养支持(TPN);(7)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监测,慎重选择中转手术时间与方法。生长抑素可以大幅度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如在TPN基础上使用生长抑素,可使消化液分泌量减少90%,这既可减轻肠道负担,更有助于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生长抑素用于治疗无绞窄性肠梗阻的作用在于减少胃肠道分泌,减轻梗阻近段肠腔内液体的淤积和肠腔的扩张,有利于肠壁水肿的消退、循环的改善,有助于减轻症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也有利于肠壁炎症的消退,肠腔的再通。本组38例加用生长抑素后,疗效均佳。

      3.3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 术者操作进入腹腔前应彻底洗手,避免异物进入腹腔;手术操作要轻柔,分离粘连应尽量采取尖锐剥离;创面仔细止血,减少渗液渗血在腹腔聚集;术终应用大量盐水冲洗腹腔,减少异物、炎性介质等残留于腹腔;术后充分引流,减少渗液、渗血在腹腔的残留。

      【参考文献】

      1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19-220.

    ↑上一篇:胃癌组织中MMP2和Ecadherin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乳腺癌中MCM7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关系的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