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三联疗法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发表时间:2012-03-13  浏览次数:644次

      作者:陈书艾,武雪亮,王立坤,许建多,牛文博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

      【关键词】 切口液化,腹部手术切口,三联疗法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不仅延长了切口愈合时间,增加了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给医院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各种腹部手术后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66例。我们对其中的33例采用三联疗法起到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66例。其中,在2008年10月以前,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切口常规换药),共33例,作为对照组;2008 年10 月以后,我们采用三联疗法(1:常规换药,2: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照射,3:静脉输入七叶皂甙)作为试验组。2组患者均于手术后4~10 d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换药拆除部分缝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伤口,清除坏死组织,排除渗液,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3次。当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用蝶形胶布固定,直至伤口愈合。试验组:常规换药同对照组,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照射理疗,1次/d,七叶皂甙15 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疗程为3~16 d,切口均于术后10~24 d愈合;试验组患者疗程为3~6 d,切口均于术后7~14 d愈合。2组治疗时间和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2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1] (1)多发生于术后3~7 d。表现为皮下组织游离,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黄色渗液。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无异味。(2)切口无明显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3)将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3.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 根本原因在于脂肪组织血供不良,体形肥胖者尤为明显[2]。过度使用电凝、电切有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导致液化。手术中严重挤压、钳夹脂肪组织,也可引起类似反应。

      3.3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传统液化的处理方法疗程长、愈合慢、患者的痛苦较大[3]。笔者采用在常规换药的基础上,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照射,利用光和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产生光热效应和光化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炎症渗出物吸收加速,组织张力下降,肿胀减轻;还可以改善细菌的生存环境,从而加快切口愈合。此外,静脉输入七叶皂甙,本药是从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得到的三萜皂甙的钠盐,其作用如下:(1)对血清中的溶酶体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稳定溶酶体膜,对抗渗出,从而减少静脉性充血,减轻组织肿胀,达到预防和治疗静脉及组织水肿的的作用。(2)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感受器,引起静脉收缩,增加静脉回流量,改善淤血症状[4]。(3)抑制血液中蛋白酶,恢复静脉的强度和弹性。因此我们认为,三联疗法能加快切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红兵.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8例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413.

      2 高伟.大肠癌术后伤口脂肪液化的诊冶及换药体会.河北医药,2004,26:679.

      3 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178179.

      4 张雪芹,徐化瑞,于合珍.剖宫产术后腹部模切口液化的处理及预防.中国全科医学,2005,8:320321.

    ↑上一篇:髂股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联合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