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普通外科学》

    13例乳腺硬化性腺病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6  浏览次数:779次

      作者:张久存,马爱玲  作者单位:1.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 750001; 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银川

      【摘要】 目的 为探讨乳腺硬化性腺病的病理特点及其与其他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重新阅读原病理切片,诊断并添加免疫组化CK7和P63,进行对比、鉴别诊断。结果 763例乳腺组织病理活检切片中共检出13例乳腺硬化性腺病或伴有硬化性腺病改变,以硬化性腺病为主要病变8例,为次要病变5例(其中3例伴有原位癌)。硬化性腺病免疫组化CK7和P63可见保存有腺泡上皮、肌上皮。结论 乳腺硬化性腺病多与其它乳腺增生症共同出现,各种形态之间变异复杂。应以石蜡切片为主,并免疫组化鉴别,证实肌上皮细胞的存在是除外乳腺浸润癌的关键。

      【关键词】 乳腺硬化性腺病,浸润性导管癌,肌上皮细胞;鉴别诊断

      乳腺硬化性腺病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腺病,易误诊,需要与乳腺癌相鉴别。将我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乳腺肿瘤病例的病理切片重新阅片,其中病理确诊13例伴有乳腺硬化性腺病,本文就乳腺硬化性腺病的病理特点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7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乳腺肿瘤763例女性患者中,病理确诊乳腺硬化性腺病或伴有硬化性腺病者13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23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年。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按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切片厚度为4μm。将原切片调出,重新阅片、诊断并添加免疫组化染色CK7和P63,其操作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所有试剂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型号分别为mab-0166、mab-0365。CK7染色腺上皮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P63染色腺管周肌上皮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证实腺管周肌上皮的存在,以鉴别诊断。

      2 结果

      复检病例中重新检出乳腺硬化性腺病或伴有硬化性腺病改变共13例,并经免疫组化CK7和P63 染色证实腺管周肌上皮的存在(图1、2,见封4)。以病变出现区域大小计主次,以硬化性腺病为主要病变8例,为次要病变5例。有恶性改变时,以恶变为主要病变计。仅出现单一病变者少见,多以2~3种病变者居多,最多出现4种病变。

      2.1 以硬化性腺病为主要病变8例,其中伴有大汗腺化生5例(伴导管囊性增生2例,同时又伴有钙化1例;伴旺炽型腺病2例);伴有旺炽型腺病2例(同时伴大汗腺化生1例);伴有导管囊性扩张、同时伴大汗腺化生1例。

      2.2 以硬化性腺病为次要病变5例。导管原位癌伴硬化性腺病3例(同时伴导管囊性扩张、大汗腺化生1例。其中2例在最初诊断时于冰冻、石蜡切片中被诊为浸润性导管癌);小叶原位癌伴硬化性腺病、导管囊性扩张1例;旺炽型腺病伴硬化性腺病1例。

      3 讨论

      3.1 乳腺增生症非常常见,表现形式复杂。正确的识别、诊断对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本组13例病例中,硬化性腺病多与其他病变共同出现,或为主要病变,或为次要病变。单一病变者少见,各种形态之间变异相当复杂。硬化性腺病的特征为腺泡致密增生,腺泡保存腺上皮和周围肌上皮以及基底膜。在免疫组化CK7和P63标记腺上皮和肌上皮的抗体标记中,可以观察到,硬化性腺病中腺泡保存有腺上皮和管周肌上皮。辨别硬化性腺病需在低倍镜下观察,硬化性腺病因周围纤维硬化常造成腺泡的明显挤压或变细小,但常保留器官样或小叶结构[1]。

      3.2 本组2例导管原位癌伴硬化性腺病在冰冻、石蜡切片观察中被诊为浸润性导管癌。是因为冰冻切片中,细胞密集成片,肌上皮、腺上皮分辨不清,呈不规则的条索状或三三两两的排列,似浸润现象,造成误诊。最好以石蜡切片为准,并行免疫组化鉴别,证实肌上皮细胞的存在是除外乳腺浸润癌的关键[2]。大体标本观察,硬化性腺病肉眼观灰白湿润,有光泽,质韧或硬;浸润性癌可见乳黄色干燥、放射状条纹,或杂有黄色小点(灶状坏死),质硬,HE染色易着色。结合显微镜低倍镜头观察,腺病排列有规律,放射状,多呈双行排列(压扁的腺管),不浸润脂肪组织;高倍镜见有腺管,良性形态,上皮细胞小而一致,无明显异型性,增生的小管常呈小叶状分布。而硬癌镜下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排列紊乱,不规则条索状或三三两两的排列,围成腺管样的细胞为单层,可见侵犯脂肪组织[3]。在做乳腺冰冻诊断时,同时做一印片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4]。

      3.3 在乳腺病理检查中,要仔细、认真,不仅要观察包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包膜,还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主要是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同时要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不断学习、分析、总结,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Juan Rosai.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78-1579.

      [2] Fattaneh A.Tavassoli Peter Devilee.WHO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2-93.

      [3] 丁华野,皋岚湘.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某些问题[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36(1):15-18.

      [4] 刘喜波,傅燕萍.乳腺手术中细胞印片的病理诊断价值[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83-685

    ↑上一篇:直肠癌远侧端浸润的PET/CT显像与分子病理学研究
    ↓下一篇: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31C/G多态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