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N 13 -N 20 IPL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0-04-20  浏览次数:612次

      作者:黄家彬 赵毅 吕志华 陈斌 汪保华 刘玲玉 作者单位:448000湖北省荆门市第一医院神经科( △ 神经电生理室)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期N 13 -N 20 IPL的检测,探讨N 13 -N 20 IPL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TCD检测于脑血管痉挛发生后和缓解后分别检测N 13 -N 20 IPL。 结果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后N 13 -N 20 IPL明显延长(P<0.01)。 结论 N 13 -N 20 IPL可作为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一种无创性检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临床指标。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N 13 -N 20 IPL

      Diagnostic value of N 13 -N 20 IPL on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Huang Jiabin,Zhao Yi,Lv Zhihua,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men,Jingmen448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 13 -N 20 IPL in the diagnosis of vasospasm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Methods N 13 -N 20 IPL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SAH after vasospasm occurred as well as reliev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features and TCD detection.Results N 13 -N 20 IPL was markedly pro-longed after vasospasm occurred.Conclusion N 13 -N 20 IPL can be acted as a sensitive parameter in diagnosing va-sospasm in patients with SAH because of the 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as a guidance to clinical drug remedy.

      Key word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vasospasm N 13 -N 20 IPL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多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因红细胞及其降解产物的刺激而引起脑血管痉挛 [1] 。如何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存在是临床医生较为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期N 13 -N 20 IPL的检测,以探讨N 13 -N 20 IPL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临床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40~50岁10例,50~60例4例。所选择病例均系2001~2003年2年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且均符合以下条件:(1)均经头颅CT及腰穿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发病后24h内入院;(3)临床分级均为HuntⅢ级。

      1.2 诊断标准 迟发性脑动脉痉挛(CVS)的诊断 [2] :(1)SAH临床症状经治疗休息好转后出现恶化或进行性加重;(2)意识障碍呈波动性加重或进行性加重;(3)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4)出现头痛等颅内压升高症状;(5)腰穿刺或颅脑CT排除再出血或急性脑积水;(6)TCD显示FV(前、中动脉)≥120cm/s,FV(后动脉)≥90cm/s。SAH患者出现CVS后临床症状不能获得缓解复查头部CT显示有缺血灶,则视为CVS未能缓解,不计入观察病例。

      1.3 检测时间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镇静、止血、降颅压及对症治疗,并于患者临床表现及TCD检测结果符合上述CVS诊断标准时检测N 13 -N 20 IPL,并于TCD显示FV(前、中动脉)≤100cm/s,FV(后动脉)≤74cm/s时复查N 13 -N 20 IPL。

      1.4 检测仪器 采用日本光电MEP-5504K诱发电位仪,测试按IFCN(1994)推荐的导联组合安置电报。

      1.5 刺激部位 正中神经,阴极在上,阳极在下,相距3cm。用Cz点置G 1 为记录电极,A 2 /A 2 置G 2 作为参考电极刺激强度用次强刺激,刺激频率2Hz。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两均数差异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笔者对我院2001~2003年间SAH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对14例出现CVS并获得缓解的患者分别于CVS出现时及CVS缓解检验N 13 -N 20 IPL。见表1。

      表1 SAH患者不同时期N 13 -N 20 IPL(略)

      注: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1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因红细胞及其降解产物的刺激等因素引起脑血管痉挛,出血后立即发生,在1h内结束的为急性痉挛(ACVS)仅在动物实验中见 到;发病3~4h后再次发生,持续几天至几周的为迟发性痉挛(DCVS) [3] 。HuntⅡ级患者出血量少,临床症状轻,不易出血引发DCVS,HuntⅣ级患者出血量最大,病情凶险,未及时发现DCVS患者已死于脑疝。DCVS出现以HuntⅢ级患者为最多 [3] 。故笔者选择临床分级为HuntⅢ级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致大脑半球血流量降低 [4] ,大脑半球呈局部血流量降低时SEP的早期改变为丘脑―皮层的传导时间延长,即N 11 (OL)-N 20 (OL)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但由于N 11 和N 20 的OL并非均能清晰检出,而N 13 -N 20 IPL可反映中枢传导时间 [5] ,故临床上可用N 13 -N 20 IPL来观察大脑半球局部血流量降低的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迟发性痉挛致大脑半球血流量降低,其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感觉障碍或局灶症状,脑血管痉挛愈严重,临床表现愈重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表现出意识障碍时即发生脑血管痉挛时N 13 -N 20 IPL与临床症状缓解时N 13 -N 20 IP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DCVS缓解时N 13 -N 20 IPL与正常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N 13 -N 20 IPL随脑血管痉挛而延长。N 13 -N 20 IPL可以做为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一种无创性检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临床指标。

      参考文献

      1 龙盱酉.脑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及早期手术问题.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59.

      2 李义召.尼莫地平预防蛛网下脑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新药与临床,1996,15(3):311.

      3 孙中武.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3):56.

      4 倪秀石,秦震.经颅多普勒超声―非创伤性颅内动脉流速测定.中国神经病精神疾病杂志,1991,17(1):56.

      5 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8,89-91.

      6 刘锡民.内科讲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52-264.

     

    ↑上一篇:多发性硬化与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镁、钙含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