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梗死的临床诊治探讨

    发表时间:2010-04-13  浏览次数:646次

      作者:余小祥,龚年春,刘智明,陈波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武汉 430060

      【摘要】 通过对1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早期诊断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梗死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脑梗死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需手术治疗,很少能自愈或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的。目前主要手术治疗方法是钻孔冲洗引流术,疗效确切,但术后脑梗死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院1992~2005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106例,术后发生脑梗死1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106例,术后发生脑梗死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8~91岁,平均年龄73岁。手术前有明确外伤史6例,另有5例头部外伤史不祥。术后至脑梗死出现的时间:24小时2例,1~3天7例,>4天2例。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7例,糖尿病4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例,慢性肾衰竭1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4例,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7例。入院时GCS评分:≥13分7例,9~12分2例,6~8分2例。检查单侧脑梗死8例,双侧脑梗死3例。梗死位于颞叶2例,额叶1例,额顶叶3例,基底节内囊区3例,小脑2例。

      2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8例;经开颅手术3例,其中2例因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气管切开术,1例术后因发生硬膜下血肿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脑疝而行去大骨瓣减压+颞极切除内减压+气管切开术。

      3 结果 出院后随访1年按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死于慢性肾衰竭并发急性肾衰竭)。

      讨论

      1 发病机制 (1)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手术导致内膜破损引起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使磷脂酶C激活,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导致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加重脑血管痉挛,进一步发展为脑梗死[1,2]。本组中有1例因手术操作不当而发生术后硬膜下血肿,诱发大面积脑梗死、脑疝。(2)缺血/再灌注: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手术钻孔引流后,因减压导致脑中线结构移位,引起颅底大血管受牵拉刺激而痉挛,发生脑缺血。(3)氧自由基反应: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力梯度的改变均可引起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而形成血栓。(4)脑微循环障碍:患者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再加上手术的打击,可导致脑微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丧失。局部脑血流的变化主要靠血液流变学调节,脑组织缺血缺氧,大量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加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栓素A2生成过多,前列腺素I2生成减少,导致微血管过度收缩、痉挛和血管内皮肿胀,脑微循环灌注减少,进而引起脑梗死[3]。(5)本病多发生在老年人,老年人存在生理性脑萎缩,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硬化致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易脱落栓塞血管,从而导致脑梗死。

      2 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梗死多发生在术后24~72小时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因此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术后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体征时,或者病人的意识状况恢复不理想时,应怀疑脑梗死的发生,应作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本组11例均是术后早期复查CT时发现的。

      3 治疗 (1)保守治疗:本组11例中有8例保守治疗。诊断明确后,除常规应用脱水剂、激素、脑细胞活性药物外,应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另外还可辅以高压氧舱治疗。(2)手术治疗:本组行开颅手术3例,因患者出现严重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立即行去大骨瓣减压开颅手术,迅速降低颅内压,挽救了病人生命。手术中,应适当清除坏死的脑组织,如果颅内压下降仍不理想,可部分切除额极、颞极等以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

      4 预防 慢性硬膜下血肿开颅钻孔冲洗引流手术,在术中操作时应动作轻柔,避免血肿内膜的损伤。同时,钻孔放液应缓慢适度,避免颅压下降过快使中线结构移位,颅底大血管受牵拉而发生痉挛。血肿腔要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手术结束前可适量注入生理盐水于血肿腔内,维持一定的颅内压。

      【参考文献】

      [1]Nakayama K,Obara K,Tanabe Y,et al.Interactive role of tyrosine kinase,protein kinase C,and Rho/Rho kinase systems in the mechanotransduc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s[J].Biorheology,2003,40(1-3):307-314.

      [2]Cipolla MJ,Gokina NI,Osol G,et al.Pressureinduced action polymeriza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as a mechanism underlying myogenic behavior[J].FASEB J,2002,16(1):72-76.

      [3]Pluta RM,Rak R,Wink DA,et al.Effects of nitric oxide o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and infarction size after brain reperfusion injury[J].Neurosurgery,2001,48(4):884-893.

    ↑上一篇: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颅骨去骨瓣减压术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下一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