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急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21例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888次

    作者:张耀范,尹建章,李火平

    作者单位:崇明县堡镇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上海 202157

      【摘要】  目的 总结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及临床诊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l例CT证实为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 伤后随访1年,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l例,死亡3例。 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可能发生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致死、致残率高,术后应常规进行颅内压监护、及时复查CT,应早期发现,充分减压,及早采用综合治疗。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梗死;

        1    对象与方法  

        1996年1月~2006年9月,我科治疗21例经CT证实的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病例,其中男l7例,女4例;年龄l8~65岁。车祸伤l6例,摔伤5例。伤前均无脑梗死及高血压病史。伤后l~12 h急诊入院。入院时GCS:3~5分9例,6~8分7例,9~12分5例;单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双侧瞳孔等大但术前出现单侧瞳孔散大5例。入院行第1次头颅CT扫描检查时,均未发现脑梗死病灶,其中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6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外伤部位:额颞部14例,顶枕部7例;其中颅骨骨折8例。血肿按多田公式计算,约40~110 ml。梗死灶在伤后12 h内发现4例,24 h左右发现11例,术后l~7 d复查CT时发现6例。梗死灶均符合或大于一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术后均行凝血机制检查,9例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 缩短,血黏度明显升高;提示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12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病人出现持续昏迷、一侧瞳孔再次散大等脑疝表现;6例硬膜外血肿术后神志渐转清醒,约24 h后病情突然恶化,CT复查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伴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再次行手术去骨瓣或进一步扩大骨瓣减压。1例硬膜外血肿、4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病人因家属放弃而未再次手术,病人最终均死亡;其余l6例均行去大骨瓣或进一步扩大骨瓣减压术。所有病例在通过影像学证实脑梗死后均采用强脱水、利尿、皮质激素、扩容 (低分子右旋糖酐)、气管切开,次日开始高压氧和改善微循环治疗。

        2    结    果  

        伤后1年,GOS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

        3    讨    论  

        3.1    损伤性因素    ①机械性损伤:颅颈部闭合性损伤使颈内动脉内膜和血管壁损伤,而发生血栓。②血管痉挛:外伤后产生许多促使血管痉挛的物质,使脑血管处于持续收缩状态[1]。③其他因素:大量失血、休克引起颅内低灌注,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强,血小板被激活,黏性增高,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

        3.2    医源性因素    ①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行去除大骨瓣减压后,硬脑膜不缝合或减张缝合不严密,使术后皮瓣血液流入颅内,导致脑血管痉挛。②术中脑组织过度牵拉暴露,未加用湿棉片保护,使脑表面干燥。③术后病情变化时,仅考虑可能为脑水肿或颅内迟发性血肿,未复查CT,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

        3.3    预防及治疗    ①对重度颅脑损伤,在病情变化时随时复查CT;采用弥散加权成像等新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②确认为大面积脑梗死后,72 h内应每12 h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脑肿胀。③尽早行气管切开、肠内营养、亚低温、努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综合治疗。④尽早行高压氧治疗,因脑梗死后存在供血区缺血、缺氧直至组织坏死的过程,且缺氧常使梗死灶扩大。⑤去除大骨瓣减压。大面积脑梗死后的脑肿胀是必然的,且是致命的。⑥超选择性血管溶栓介入治疗可能更为积极。⑦术后进行颅内压 (ICP) 监护。准确了解ICP情况,可为早期发现、明确病因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BALDWIN M E, MACDONALD R L, HUO D, et al. Early vasospasm on admission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上一篇: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苍白球毁损术和丘脑毁损术对帕金森病病人发音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