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37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5-10  浏览次数:584次

      作者:杨洪云 杨昌燕 赵丽莎 作者单位:贵州省四一四医院 神经内科, 贵州 都匀 558004

      【关键词】 脑梗塞 康复治疗 治疗结果

      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在我国疾病死亡率中排在前二位,而脑梗死占脑血管病的70%[1],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2006年10月~2008年9月对3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表现和头颅CT检查,71例均为初发病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61.6岁;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45~73岁,平均59.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经神经内科的抗凝、溶栓、控制血压、脑细胞活化剂及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未进行康复方面的指导和治疗,由患者及家属自行锻炼;治疗组只要生命体征平稳,争取在48 h内介入康复训炼。康复训炼方法:患肢按良肢位摆放,维持在功能位,对患肢的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运动前均对运动的肢体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及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进行按摩。床上主动运动:自已翻身及改变体位,腰腹肌的锻炼,起坐训练,上肢各肌群及大腿内外侧肌群肌力的锻炼,上肢握力锻炼,坐、站位平衡训练及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餐、洗嗽等。最初的康复训练在医生或护士指导下,由家属陪护监督并教会家属训练的要领,每日1次,每次30~45 min;之后由家属监督训练,每日2~3次。

      1.2.2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14天、28天神经功能缺损,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进行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定(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各评定1次。观察有无因康复训练而导致的并发症出现,两组均在第28天进行一次疗效评定。

      1.2.3 疗效评定 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患肢肌力Ⅴ级,能独立行走,可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肌力恢复达Ⅱ~Ⅲ级以上,可扶拐杖行走,大部分生活可自理。有效:病情明显好转,肌力提高1级,生活需要一定照顾。无效:病情无改善、加重或死亡,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

      1.2.4 统计学处理 ESS和MBI均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ESS及MBI 见表1。两组MBI指数在治疗前,P>0.05,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后第7、14、28天,P<0.05,有显著差异;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的ESS评分在治疗前,P>0.05,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7 d,P>0.05,无显著差异;但在第14、28 d,P<0.05,有显著差异。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2.2 不良反应 未出现因康复训练引起的并发症。

      3 讨论

      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而不论是哪一类的卒中单元都需要有康复医师及康复设备。但我国绝大多数的脑梗死患者主要是在基层医院就诊,而基层医院缺乏专业的康复医师和康复设备,所以要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就要有让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康复。国内外表1 康复组与对照组的ESS及MBI比较表2 康复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注: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研究证明,早期康复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

      经过早期对肢体进行正确姿势的摆放可防止肌肉痉挛,对肢体、关节进行被动或(和)主动的活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运动训练可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3]。通过功能训练可使感觉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的发展,使丧失的功能再获得[4],这是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

      37例患者经过早期的康复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在第14、28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生活能力方面的MBI指数在第7、14、28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表明早期康复锻炼对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方面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本组资料中,康复治疗组在第7天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之后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脑梗死后其梗死区域水肿的消退、梗死区域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有关[5],这与吴秀品等[6]报道相一致。在本组资料中,康复组的总有效率83.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53%,说明早期甚至超早期康复治疗对减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在基层医院治疗的病人,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

      [2]彭化生,袁春兰.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2):150-151.

      [3]丁宇,陈贞芳,刘小玲,等.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5):6-7.

      [4]宫丽娅.56例脑梗塞超早期康复治疗观察[J].广西医学,2005(6):891.

      [5]胡永善,朱玉连,杨佩军,等. 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8):463.

      [6]吴品秀,杨继文,刘立新,等.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7(17):1250-1251.

    ↑上一篇:CLSM检测局灶性脑缺血NF-κB的转录活性
    ↓下一篇: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