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皮肤交感反射与神经传导速度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诊断意义

    发表时间:2010-06-12  浏览次数:630次

      作者:李晶玉 王红艳 李 威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吉林 132011)

      【关键词】 糖尿病(DM);交感神经皮肤交感反射(SSR);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发病率较高可达30%~59%〔2〕。它不仅累及运动、感觉神经也累及自主神经。神经传导速度(NCV)的测定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3〕。NCV测定是检测有髓大纤维的传导,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也累及无髓及有髓小纤维和自主神经小纤维。传统的NCV测定这些小纤维受限制,皮肤交感反射(SSR)的测定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可以早期发现交感神经小纤维损害情况〔4〕,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更加客观,治疗更加及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患者共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26~86岁,平均75岁,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的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断和分类专家委员会建议的诊断标准。病程2~28年,平均7.8年。根据大部分糖尿病文献显示: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神经损害较明显。故把46例患者按病程分为≤5年组与>5年组,其中≤5年组20例,>5年组26例。18例肢体麻木、疼痛,其中5例末梢型感觉减退,2例腱反射减弱,无中枢系统受损及其他体征。其余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及阳性体征。

      1.2 方法 采用丹迪Keyp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NCV与SSR测定。被检查者均在安静、屏蔽环境中,室温保持在22℃~25℃,同时确保皮肤温度在32℃~37℃,放松仰卧位。NCV采用常规检测方法(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与神经电生理学组制定的肌电图诊断标准检测规范)测定。SSR记录电极采用表面黏膏电极,上肢置于手心记录,手背参考;下肢足心记录,足背参考。用表面电极刺激左正中神经。电流强度12~32 mA,电刺激时程0.2 ms,带通0.6~60 Hz,分析时间10 s,灵敏度0.1~1.0 mV/cm。刺激五次,刺激间隔在5 s以上,以减少刺激部位的适应性。分别测量SSR起始点及各波潜伏期与波幅。在5次刺激中取潜伏期最小、波幅最大者〔5〕。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间SSR及NCV结果比较 ≤5年组与>5年组SSR(潜伏期)(39% vs 50%)及NCV阳性率(24% vs 54%)比较差异显著(P<0.05);≤5年组SSR(潜伏期)阳性率较NCV阳性率显著增高。>5年组SSR(潜伏期)阳性率与NCV阳性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且SSR(潜伏期)与NVC总体率比较(78% vs 89%)差异不显著(P>0.05 )。

      2.2 SSR按潜伏期与波幅分组检测结果 两组上肢与下肢间潜伏期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而两组上肢与下肢间波幅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表1 SSR潜伏期检测上肢与下肢比较表2 SSR波幅检测结果上肢与下肢比较

      3 讨 论

      糖尿病常引起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发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6〕。但是糖尿病引起的小纤维神经病也不能忽视。它早期累及无髓及有髓小纤维,自主神经小纤维神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其病因不明。但糖尿病性交感神经病的症状临床却常见,表现为麻木、疼痛,尤其是四肢远端烧灼感。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判断困难。症状出现时,治疗相对困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镇痛药治疗的效果差。传统的电生理诊断方法给了周围神经系统定量的计算,而SSR却使自主神经系统有了评价手段。它反映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4,6〕。Nazhel〔6〕等认为SSR潜伏期的测定是判断感觉多神经通路传导的客观方法,可用来判断糖尿病亚临床的交感神经系统病变。

      本研究说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直接相关。病程越长自主神经损害越重。下肢损害早于上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小纤维的损害早于大纤维,就是自主神经的损害要早于周围神经的损害,临床不能根据症状出现与否诊断与治疗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早期即引起周围神经小纤维的功能性和器质性异常,且在其产生结构损害之前,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因此及时发现诊断并发症极为重要。故本文建议把SSR与NCV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 Dyck PJ,Kratz KM,Karnes JL,et al.The prevalence by staged severity of various types of diabetic neuropathy,retinopathy,and nephropathy in a populatiorr based cohort:the Rochester Diabetic Neuropathy Study〔J〕. Neurology,1993;43:81724.

      2 Nasserik,Stijiers RL,Dckhuijzen LS,et al.Reproducibility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diagnosing and monitoring diabetic neuropathy〔J〕. 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1998;38(5):2959.

      3 赵 炬,田 慧,苏凤霞.糖尿病332例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分析〔J〕. 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869.

      4 Vinik AI,Erbas T,Stansberry KB,et al.Small fiber neuropathy and neurovascular disturbances in diabetes mellitus〔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1;109 (Suppl 2):S45173.

      5 Aramaki S,Kira Y,Hirasawa Y.A study of the normal values and habituation phenomenon of 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J〕.Am J Phys Med Rehabil,1997;76(1):27.

      6 Nazhel B,Yetkin I,Irkec C,et al.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ic neuropathy〔J〕.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2000;42:1815.

    ↑上一篇:抑郁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NFκB通路对MPTP慢性帕金森病模型早期多巴胺神经元BclxL表达的双重调节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