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0-06-18  浏览次数:538次

      作者:李银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宣化 075100

      【关键词】 脑出血 创伤和损伤 炎症趋化因子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证实,脑出血后脑组织内存在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的反应[1]。动物实验证实,脑出血后存在炎症反应,且较非出血性脑损伤更为明显[2]。脑出血后出血部位和周围组织存在炎症反应,是脑出血后引起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的重要环节[3]。

      1 炎性细胞的作用

      1.1 炎症反应 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在脑出血的血肿内和血肿周围存在炎症反应,是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渗出为特征。脑出血后6h多形核白细胞在小血管内聚集,48h在血肿周围浸润达高峰,并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4]。Rosenberg等[5]、Xue等[3,6]和郭富强等[7]李银等[8]研究表明,脑出血早期(6~12h)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脑出血6h内偶见有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脑出血6~12h可见血肿周围脑组织轻度损伤,偶见脑组织细胞及纤维水肿,偶见神经细胞核固缩,可见散在炎性细胞浸润,12~24h脑损伤逐渐加重,脑组织水肿逐渐加重,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在24~48h达高峰。这说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数量和脑组织损伤程度有相关性。Del Bigio等[9]研究证实多形核白细胞在小血管内聚集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以阻塞血管而发生局灶脑缺血,造成脑组织损伤。

      1.2 小胶质细胞增生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来源于胚胎期的骨髓单核细胞,是脑内免疫反应的递呈细胞和主要的免疫反应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动物实验表明,脑出血后4h小胶质细胞增生,其反应可持续4周,能对神经元造成一定的损伤[3],小胶质细胞可通过直接接触神经细胞发挥脑内吞噬作用,还可通过释放或分泌TNFα和氧自由基等而发挥细胞毒性作用,从而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参与脑出血血肿的炎性反应,而引起继发性脑损害。

      2 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炎性细胞因子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的免疫活性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如IL1、IL6、IL10、及TNFα等。

      2.1 IL1 是促炎症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另外体内还存在着IL1受体拮抗剂(IL1ra)它与IL1竞争结合IL1R、抑制IL1的生物活性。Yamasaki等研究发现,IL1β与脑水肿关系密切,可介导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而加重脑水肿[10]。脑出血后被激活的血液成分,如凝血酶、铁和亚铁血红素等可引起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等的释放[1]。Homins等研究发现,脑出血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脑脊液IL1B在出血后23d达高峰,IL1B增强了炎性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能力,介导脑出血局部炎性反应发生。IL1可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炎性脑水肿[11]。

      2.2 IL6 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中是由星形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元产生,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有关的多种功能因子,它由促炎细胞因子IL1和TNFα刺激产生的。Marz等[12]认为,交感神经元可触发IL6分泌。Taupin等[13]的动物实验证实,脑出血早期IL6明显增高,而此时正是脑组织损伤、水肿和炎症反应的高峰期,表明IL6参与了脑出血的继发性脑损伤。正常神经细胞中低浓度IL6有中枢介导、神经修复等生理作用,而在脑出血后继发脑缺血时高浓度IL6参与神经损伤[14]。IL6还能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细胞损害[15]。IL6也有促进神经生长和分化的作用。能够反馈抑制IL1的合成,刺激产生内源性IL1受体拮抗节,下调NMDA受体活性,从而具有保护作用[16]。

      2.3 TNF 分为TNFα和TNFβ,TNFα为其主要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血管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产生。细胞因子炎症反应的发生和神经元的损伤修复密切相关,其中TNFα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7]。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脑组织损伤后星形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小胶质细胞首先表达TNFα,由TNFα再刺激相同细胞表达IL1和 IL6 [18]。将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注入实验动物脑内,发现可引起脑细胞死亡,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引起脑水肿[19]。

      3 补体系统

      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内补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脑组织内有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产生。脑出血后释放出的凝血酶和血红蛋白等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动物实验表明,脑出血后周围组织补体C3d、C9在24h后沉积增加,同时Clustein(凝聚素)在24h也相应增加,应用补体抑制剂可显著减轻脑水肿[20]。说明补体在脑出血的病理损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补体抑制剂是治疗脑出血的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综上所述,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的脑损伤过程相当复杂,其中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通过这些因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形成血管源性和细胞源性脑水肿,加重了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通过了解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机制,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 Matsushita K,Meng W,Wang X,et al.Evidence for appotosi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 striatum[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0,20(2):396404

      2 Barber M,Roditi G,Stott DJ,et al.Poor outcome in primary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results of a matched comparison[J].Postgrad Med J,2004,80(940):8992

      3 Xue M,Del Bigio MR.Intraortical hemorrhage injury in rats: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fractions and brain cell death[J].Stoke,2000,31(7):17211727

      4 Gong C,Hoff JT,Keep RF.Acute inflammatory reaction following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J].Brain Res,2000,871(1):5765

      5 Rosenberg GA,MurrBryce S,Wesley M,et al.Cool agenase induc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J].Stroke,1990,21(5):801807

      6 Xue M,Del Bigio MR.Acute tissue damage after injection whole blood in rats:time course of inflammation and cell death[J].Neursci lett,2000,283(3):230232

      7 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等.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1):10971101

      8 李银,李新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冲洗液IL1、IL6及TNFɑ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56157

      9 Del Bigio MR,Yan HJ,Buist R,et al.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istopathologica correlates[J].Stroke,1996,27(12):23122320

      10Yamasaki Y,Matsuura N.Shozuhara II,et al.Interleukin1 as a pathogenetic mediator of 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rats[J].Stroke,1995,26:676680

      11Holmin S,Mathiese T.Intracerebral and adminstration of interleukin1β and induction of inflammation,apoptosis and vasogenic edema[J].J Neurosurg,2000,92(1):108120

      12Marz P,Cheng JG,Gadient RA,et al.Sympathetic neurons can produce and respond to interleukin 6[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32513256

      13Taup in V,Toumond S,Serrano A,et al.Increase in IL6、IL1 and TNF levels in rat brain folkwing traumatic lesion influence of pre and posttraumatic treament with Ro5 4864,a perpheraltype(psite)benzodiazepine ligand[J].J Neuroimmunol,1993,42:177185

      14Henrich Noack P,Prenn JH,Krieglstein J,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l protects hippocampal neurons against degeneration caused by transient global ischemic: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nd potential neuropretective mechanisms[J].Stroke,1996,27(9):16091615

      15Fassbender K,Rossol S,Kammer T,et al.Proinflammtory cytokines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a:kinetics of serection and relation to the extent of brain damage and outcome lf disease[J].J Neurol Sci,1994,122(2):135139

      16Loddick SA,Tumbull AV,Rothwell NJ.Cerebral interleukin6 is neuroprotective during peiman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rat[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8,18:176179

      17Nathanson JA.Scanone C,Scanlon C,et al.The cellular Na+ pump as a site of action for carbon monoxide and glutamate:a mechansim for long term modulation of cellular activity[J].Neuron 1995,14(4):781794

      18Saito K,Suyama K,Nishida K,et al.Early increase in TNAα,IL6 and IL1β levels following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in gerbil brain[J].Neurosci Lett,1996,206(23):149152

      19Ott L,Mcclain CJ,Gillesxpie M,et al.Cytokines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trauma,1994,11(5):447472

      20Hua Y,X1 G,Keep RF,et al.Complement activation in the brain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J Neurosurg,2000,92(6):10161022

    ↑上一篇:脑卒中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进展
    ↓下一篇: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