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慢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2-03-20  浏览次数:745次

      作者:郭勇敢,张汉森,王建设,廉用成,徐静,杨  作者单位:1 河南焦作,焦作市中医院 2 河南焦作,焦作市荣康骨科医院 3 河南焦作,解放军第91医院

      【摘要】目的 通过本组50例慢性颅内血肿治疗的分析,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均给予钻孔闭式引流。结果 本组无死亡,大部分恢复正常,仅部分病人遗有偏瘫和癫痫。结论 慢性颅内血肿一旦发生,应立即引流。尽快解除颅高压,使脑组织膨起,使脑功能得到最大改善。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随着CT、MRI的普及,慢性颅内血肿的发现有不断升高,以往误认为其他疾病,甚至隐匿性的慢性血肿被发现。过去依靠症状、体征和颈动脉造影才能发现,CT、MRI的检查促使这类疾病发现的较早,从而减低了误诊、误治率。本组1990~2008年共收治50例给予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82岁,平均56岁。有明显头部外伤史38例,另有12例无明显外伤史。

      1.2 症状与体征 仅有头痛,进行性加重的一侧肢体偏瘫45例,首发症状癫痫5例。视乳头水肿38例。

      1.3 病史 发病缓慢,又反复发作,时好时坏的病理体征。有个别病人回忆不起有头部外伤史,有些病人仅是一个生活伤,该类病人多半年龄较大。

      1.4 CT和MRI检查 检查结果均提示有慢性颅内血肿的证据,而CT 多伴为等低密度血肿且中线均有移位,等密度血肿在CT 上难以分辨时,可行MRI检查,在T1或T2相上信号会有明显改变,对血肿内容物时更加准确和可靠。本组均为硬膜下血肿。

      1.5 治疗均经钻孔引流 不予冲洗,术后引流5~7天拔除引流管,最长不能超过2周,以免发生感染,有1例病人经引流后效果不佳,最后行血肿腹腔分流后治愈。

      2 结果

      本组经引流后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有15例病人偏瘫无恢复,系脑梗死所致,1例病人行血肿腔腹腔分流后治愈,癫痫病人术后给予抗癫痫6个月~1年后停药,未见再发作。

      3 讨论

      关于慢性颅内血肿,有学者认为相对独立于颅脑损伤的疾病,其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1]。笔者认为慢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目前十分清楚,它继发于急性血肿,出血来源多为皮层静脉、桥静脉。当血肿相对静止后局部吸收形成高蛋白状态,包裹后局部形成血肿被膜,由于渗透压的关系,血肿扩大,而血肿扩大的过程有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慢性出血,而血肿进一步扩大,加之局部缓激肽,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等的发生,新生膜产生组织活化剂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高,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功能,导致包膜新生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在扩大。在引流血肿时可见有不凝固或融合血水样流出[1]。周而复始的反复发生的吸收—高渗—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肿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慢性颅内血肿。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头部外伤史,而发病过程缓慢,临床经过酷似脑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甚至加重,经进一步CT、MRI检查而确诊。曾遇1例病人乘拉砖的拖拉机,头枕在砖上,第2周出现头痛,一侧肢体偏瘫。

      本组病例年龄偏大,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大,大脑受到轻微的外伤后,由于位移的作用致皮层血管或桥静脉撕裂,老年人由于脑萎缩,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较大,容易撕破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导致血肿的发生,应手术治疗[2]。本组中无幕下慢性血肿的发生,间接证实了这一观点。

      由于脑萎缩的原因该类病人出血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当血肿发生到一定的体积时才有可能出现慢性高颅压,神经系统局灶症状,所以其发病是一个缓慢过程,给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带来了困难。由于年龄偏大,自身的凝血机制差,血管弹性差,加之其他基础病等,其发生率明显增加。所以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同时应兼顾其他基础病,如心功能不全、肺部疾病、肝肾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一旦确诊,应立即引流,我们不主张大切口,仅钻孔后硬膜切开后置引流管闭式引流,不主张术中反复冲洗,因反复冲洗将导致出血,术后不给脱颅压及止血药物,使塌陷的脑组织尽快膨起。早期行大骨瓣开颅并切除血肿被膜,反复冲洗,术后恢复慢,创伤反应太重。除合并有颅内其他疾患需同时解决才慎重考虑。

      总之,慢性颅内血肿的表现较特殊,往往易和其他病相混淆,易漏诊而误诊、误治,本病易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老年痴呆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或脑内肿瘤,当病人有慢性颅内压增高症,局部压迫的症状和体征,脑萎缩,脑供血不足症状时无论有无头部外伤,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治疗需头颅CT、MRI 的确诊,但等密度血肿CT检查时易发生错误,必须结合中线移位脑的情况加以鉴别。治疗过程中应同治疗基础病,术中钻孔硬膜切开放置引流,不予冲洗,术后引流5~7天。术后不脱水治疗,尽快使脑膨起,脑功能得到最大改善。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4.

      2 何刚,付继.老年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2):960.

    ↑上一篇:p57kip2和p27kip1蛋白表达与脑胶质 瘤相关性
    ↓下一篇: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防治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