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健康人体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检测

    发表时间:2012-03-14  浏览次数:703次

      作者:李家伟,刘艳春,朱进才,袁秀玲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1.颌面外科;2. 肌电图室,陕西西安 710004

      【摘要】目的检测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的正常参考值,以建立本实验室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值数据库。方法 采用多导诱发电位仪,三导联同时记录,检测40例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获得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正常参考值。结果 C3导联波形主要有两个,T1′(-)、T2′(+),它们的潜伏期分别是(3.0205±0.8289)ms、(6.7360±1.3939)ms,T2-T1峰间潜伏期为(3.7438±1.2060)ms。结论 采用C3导联记录,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获得了比较稳定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 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峰间潜伏期

      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获得,可以为研究和诊治三叉神经传导通路障碍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获得本实验室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数据,我们综合参考之前应用于动物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研究的记录方法[12],以及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等[34],采用无创伤的表面皮肤刺激及记录方法,检测健康志愿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参考值,为今后三叉神经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健康志愿者40名,男女比例1∶1,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2岁;均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无颅脑外伤史,无严重肝、肾疾病及糖尿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脑动脉硬化症,无长期服用镇静或兴奋药史,无长期饮酒史,无发烧;检查前充分休息,消除被检者躯体和情绪的紧张。

      1.2 实验方法

      刺激及记录部位的处理:参考脑电图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剃除C5、C6、Cz三个部位的头发,用磨砂膏对上述三个位置及双侧眶下、Cv7、Fpz、右手腕上5×3 cm2区域进行清洁,然后酒精脱脂。被检测人员取坐位,在安静、清醒状态下进行检测。刺激方法: 采用表面圆盘电极分别刺激双侧眶下区,刺激频率为2Hz,以极性交替的电刺激,减少局部发生极化的可能,减少电刺激伪迹,以使短潜伏期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与刺激伪迹分开。记录方法:实验采用丹麦DANTEC公司产Keypoint多导联诱发电位仪,在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实验时温度18-25℃,诱发电位仪及屏蔽网接地以避免静电干扰。记录电极位置参考脑电图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采用C5、C6Fpz导联和CzCv7导联记录,分别记为C1、C2、C3,右手腕部接地。C5、C6点分别为左、右侧冠状线颞中点; Cz点即中央点,位于鼻根点至枕外粗隆连线的中点;Fpz点即额极点,位于鼻根点至枕外粗隆连线的前10%处; Cv7位于第七颈椎棘突处。记录电极采用圆盘表面电极,各电极间阻抗均小于5kΩ,滤波带通(200,2000Hz),叠加500次,分析时间10ms。

      1.3 数据处理

      采用CS20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各导联各波左右两组间、男女两组间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或t′检验(方差不齐者)。

      2 结 果

      2.1 各波波形的观察

      从诱发电位波形图(图1-3) 可见各导联波形较稳定,左、右两侧刺激所得波形相似,尤其T1波潜伏期基本相近,但是各波波幅及T2波潜伏期有差别,需进一步统计学分析。

      2.2 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的观察

      志愿者各波潜伏期、峰间潜伏期的观察结果:对各导联男女两组间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或t′检验(P>0.05),显示男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左右两组进行t检验或t′检验,发现各导联T1波潜伏期左右两组(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T2波及T2-T1峰间潜伏期左右两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人体可以进行同体双侧对比的研究,但短潜伏期波更稳定,更具有参考价值。C3导联所得各波的潜伏期标准差多数小于C1、C2导联,相对较稳定。志愿者各波潜伏期的观察数据 志愿者各导联峰间潜伏期的观察数据

      3 讨 论

      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但与其他脑诱发电位的研究相比,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基础研究较少,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度还有待提高。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运用以及其预后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能够客观反应三叉神经功能的改变。王琳等[5]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侧的短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相关。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有望成为辅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定位、定性、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的重要手段。由于各实验室所用的仪器设备、操作条件、操作方法和周围环境影响等不尽相同,刺激方式和参数也不一致,所以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正常值尚不能通用。为提高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各实验室必须确定自己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值。本实验之前我们已经系统地做了关于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动物实验,比较得出最佳的刺激及记录方法,并通过该方法获得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稳定波形及正常参考值,包括潜伏期、波幅和峰间潜伏期。实验得出采用0.04ms波宽刺激,Cz-Cv7导联记录可以获得较稳定、清晰的波形。主要有四个波:T1(-)、T2(+)、T3(-)、T4(+),潜伏期分别是(0.7880±0.1139)、(1.2467±0.1314)、(1.8265±0.3703)、(2.5123±0.5968)ms。参考我们动物实验研究的方法,以及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等,我们进行了临床研究,采用C1、C2、C3三导联同时记录,检测40例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从结果可见,当左右两侧比较时,较短潜伏期的T1波各潜伏期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较长潜伏期的T2波左右两侧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受干扰较小、较为稳定的原因。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几乎不受睡眠、意识、药物、甚至全身麻醉剂的影响,无习惯性,即使多次重复同样的刺激后,反应也不减弱或消失。在一般临床实验室的条件下,就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大多长潜伏期诱发电位相对不稳定,对实验室环境和实验技术要求颇高。所以,短潜伏期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更具有参考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在我们的结果中,C3导联所得各波的潜伏期标准差多数小于C1、C2导联,相对比较稳定,建议使用C3导联。C3导联记录主要有两个波形,T1′(-)、T2′(+)。它们的潜伏期分别是(3.0205±0.8289)、(6.7360±1.3939)ms。 T2-T1峰间潜伏期为(3.7438±1.2060)ms,这些数据明显大于动物实验所得各波数值。虽然C3导联记录波形相对比较稳定,并与动物实验所得结果相近,但波形欠佳,尤其是较长潜伏期诱发电位相对不稳定,所受干扰较动物实验大。这可能与动物实验是在麻醉状态下,而人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有关。相对来说,较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受人脑电活动干扰较大,所以出现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差异。由此可见控制实验条件对于电生理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因检测途径和技术的差异,各家报道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数据不完全一致[6]。较有代表性的为Leandri等[7]以针电极直接刺激眶下孔,应用Cz、Cv7导联记录到3个主要波,为W1(高幅三相波)、W2和W3(低幅阴性波),其潜伏期依次为(0.98±0.06) ms、(1.92±0.08) ms和(2.57±0.13) ms。曾建青等[8]采用同样方法记录到W1(1.03±0.11) ms、W2(1.88±0.21)ms、W3(2.50±0.17)ms。相比较本实验C3导联所得波形,2.5ms以下短潜伏期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并未获得。这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①刺激方式不同,本实验采用表面刺激,而Leandri、曾建青等采用的是直接刺激神经;②短潜伏波易受刺激伪迹干扰,导致无法识别;③实验条件控制不同。刘英娣、周家琦等[910]采用Cz左右旁开8cm处皮下进行记录(相当于C5、C6),Fpz参考,右耳接地,左右双侧同时记录,所得主要有N1、P1、N2、P2波形,同侧N1(3.75±0.67)ms,P1(9.02±1.09)ms,对侧N1(3.65±0.62)ms,P1(8.99±1.10)ms,这与我们C1、C2导联测得T1′、T2′潜伏期较接近。总之,在人体可以进行同体双侧对比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但应注意短潜伏期波更稳定,更具有参考价值。本实验采用C3导联记录, 获得了比较稳定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其对40例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研究获得的正常参考值,可以为今后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等,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家伟,李丽,刘艳春,等. 双侧多导联记录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26(6):559561.

      [2]李家伟,李丽,刘艳春,等. 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潜伏期的测定 [J].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5,12(3):161163.

      [3]Van Loven K, Jacobs R, van Hees J, et al. 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human [J]. 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 2001, 41(6):35775.

      [4]马仁飞,李淮玉,赵江明,等. 50例正常人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分析 [J]. 临床脑电学杂志, 2000, 9(1):46.

      [5]王琳,杨清成,张向东. 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预后评价的研究 [J].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2, 5(4):31.

      [6]Oikawa T, Matsumoto M, Sasaki T,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medullary trigeminal evoked otentials: development of a new method of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the medulla oblongata [J]. J Neurosurg, 2000, 93(1):6876.

      [7]Leandri M, Parodi CL, Zattoni J,et al. Subcortical and cortical responses following in fraorbital nerve stimulation in man [J]. Electroen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1987,66(3):253262.

      [8]曾建青,齐小忠. 同心针刺激眶下孔诱发三叉神经体感电位 [J].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6, 5(3):167168.

      [9]刘英娣,付伟平,边海英. 正常人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早成份的研究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 22(5):5051.

      [10]周家琦,王金南,周家琳,等. 正常人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早成份的研究(论著摘要) [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1995, 2(3):188.

     

    ↑上一篇: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脑出血的价值探讨
    ↓下一篇: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效果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