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浅针围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32例

    发表时间:2012-07-20  浏览次数:825次

      作者:胡芳,刘春禹,陈春海,万燕燕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浅针围刺法;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

      原发性面肌痉挛(FS)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都不佳。笔者采用浅针围刺法治疗32例,并与常规疗法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9月~2008年9月口腔科及针灸科门诊原发性FS患者64例,符合原发性FS诊断标准〔1〕。男30例,女34例;年龄45~64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45 d~36个月。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组 取穴:取患侧面部阿是穴(找准局部痉挛剧烈,最早出现痉挛处,或以痉挛处为主)。针具:28~30号3.0寸的不锈钢针。浅针围刺法的操作:患者仰卧,面部阿是穴严格消毒,采取浅针围刺,间隔为0.5~1 cm宽,术者单手持针,针尖紧贴皮肤,然后快速捻转进针,破皮即止,进针约0.1~0.2 cm,针尖在皮下形成一小丘,使针柄自然下垂,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针刺后不施任何行针手法。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5 d,一般治疗2~3个疗程,观察疗效。

      1.2.2 对照组 取穴:痉挛中心,患侧丝竹空、下关、四白、地仓、颊车、合谷。针具:28~30号1.5寸的不锈钢针。操作:丝竹空向后斜刺,面部余穴直刺进针,平补平泻,针感向病灶区放射,以到达病灶中心或遍及整个患侧面部为佳,痉挛中心浅刺0.5 cm左右,平补平泻,针感向四周扩散,合谷直刺,平补平泻,针感向上传递。 两组均于得气后行针3~5min,间隔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 d,最长为3个疗程,随访3个月。

      1.2.3 检测方法〔2〕 由于肌电图、MRI检查均非特异性检查,因此本研究选择抽搐区肌肉异常机械运动的振幅及频率作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抽搐区肌肉相对移位的程度,面肌每秒钟抽动的次数即波的频率,分别在疗程开始前后测量病人局部的痉挛波。病人安静仰卧于治疗床上,于痉挛中心固定一直径为0.2 mm小金属丝做成的小钩,用细线与换能器按一般操作要求相连,固定头部,将换能器另一端插入电脑主机进行测量。若测量时30 min内没有出现FS,则刺激面神经所支配的痉挛区神经分支,来诱发FS(正常人或经治痊愈的病人不能诱发FS),方法同上。

      1.3 疗效标准 将FS的强度按Cohen Albert标准分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2级:轻度痉挛,可见面部肌肉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面肌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痉挛,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复发标准:痉挛强度上升≥1级。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痉挛分级为0级,3月内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痉挛频率幅度均明显减小,痉挛分级下降大于1级以上。无效:痉挛分级没有下降,或反而上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 结 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表2。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较:1)P<0.05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痉挛波振幅及频率变化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组间比较:3)P<0.05

      3 讨 论

      FS病位较浅,祖国医学认为多为经脉空虚,风邪外侵,或肝阳化火生风,循经上扰,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一般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一般情况下为一侧面部,因此又称半面痉挛,偶见两侧。可因疲劳、紧张加剧,讲话、微笑时更加明显,通常不能自行控制,严重者连续发作呈持续状态。针刺过深或手法过重往往使患者精神和局部肌肉紧张而加重病情〔3〕。“浅针围刺法”是取十二刺中浅刺法中的毛刺、浮刺、扬刺三法之长,以散寒舒筋,调和气血,使经脉气血畅达,经脉得养。 “浅针”是将3寸针快速浅刺后将针柄悬吊,针尖将穴位处皮肤挑起。 “围刺”是选取患侧面部阿是穴多针围刺,其间隔为0.5~1 cm宽。浅针围刺法操作手法轻巧,使疼痛刺激温和而持久,有效抑制痉挛,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5.

      2 王 谅.“经络一穴区带”疗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7):3913.

      3 宗慧梅.针灸毛刺治疗面肌痉挛3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492.

    ↑上一篇: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治
    ↓下一篇:舒血宁配合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